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承載文化交流的宮廷鐘表
原標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銅鍍金四獅馱跑人水法鐘
鐘表自西方傳入中國。鐘表是一個方便、美觀的計時工具,它改變了中國古代沿襲已久的打更等傳統計時方法。鐘表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使者,在其光彩奪目的表象背后,更多的是其所含有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不僅古代的帝王和達官貴人喜愛,其巧奪天工的技藝和華麗精巧的造型,也同樣能博得當今社會眾多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上千件華貴的鐘表,這些鐘表大多制造于十八、十九世紀,其中不少是舶來品,來自英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還有一部分是國產鐘表,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以及廣州、蘇州等地的中國鐘表匠人制造。其實,當年清宮收藏的鐘表遠遠不止這些,那時,皇宮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擺放著鐘表,滴嗒、滴嗒的鐘鳴聲響徹整個紫禁城,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宮,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地。北京故宮里有一座奉先殿,原來是清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如今這里陳列著皇宮收藏的各式各樣精美的鐘表,琳瑯滿目,華麗多彩,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鐘表博物館。
近期正在福建省石獅市博物館舉辦的“絲路獅緣:故宮獅文化珍寶展”,展品中就有一件珍貴而神奇的宮廷鐘表“銅鍍金四獅馱跑人水法鐘”(圖1)。
圖1 銅鍍金四獅馱跑人水法鐘
水法,最初是指西洋園林建筑里的人工噴泉,人工噴泉在傳入中國后,被稱為“水法”,是用機械引水以成戲法的意思。水法鐘表,則是只帶有水法裝置活動的鐘表。但機械鐘表里的水法和園林設計又不同,它是指一切和水流相關的現象,比如河流、小溪等,但鐘表中的河流不是真實的水流,而是利用在玻璃管中加一些特殊的材質,利用齒輪帶動,形成流水的視覺效果。就像在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中,描繪的那幅河流中千帆過盡的景象。
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員劉立勇介紹,這件水法鐘,英國制造,屬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物,歐洲進獻給清宮廷,是國際間交往交流、絲路文化傳播的代表。它制造于十八世紀的清代中期,寬34、厚33、通高50厘米。木質底座上,四獅馱山石樂箱,樂箱四周為風景人物布景,前面各有橫置的水法,形成流水之態。樂箱內裝有機械裝置。樂箱上面為一四龜馱長方幾案,案上立柱支撐一雙針鐘表,立柱前面嵌一獅頭,從嘴中向下噴水,流入方幾邊沿的水池,再從水池分三股流入樂箱。立柱邊站一人,另一邊有澆水壺、鐵鍬、耙子等工具,表現花園中園丁勞動時的情形。在樂箱底部上弦啟動,樂箱四面布景水流、人動,充滿了田園情趣。
劉立勇說,水法鐘上的玻璃十分嬌貴,二三百年來保存至今殊為不易,因此在搬動、展覽時要特別小心。
圖2 銅鍍金象馱轉花水法鐘
除了水法鐘,皇帝的鐘表各式各樣,種類繁多。西方傳教士看到皇帝如此喜愛鐘表,經常搜羅新奇的鐘表前來進獻,并根據皇帝的愛好來制作鐘表,例如加入一些東方文化的特色,如車馬人物、花鳥魚蟲(圖2)等,增加鐘表的靈動和生機,或者加入仙鶴等一些具有吉祥如意、長壽寓意的東西,來博得皇帝的青睞。
宮廷鐘表作為特殊禮物,有著極為精巧復雜的機械傳動系統和華麗的外表,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制造和工藝水平,并且宮廷鐘表都是特制的,一般只生產一對或一個,大都是孤品,足以彰顯宮廷鐘表的尊貴和稀有。
圖3 銅鎏金鑲嵌琺瑯料石轉花花盆頂水法鐘
機械鐘表起源于歐洲。自從鐘表傳入中國,中國的皇帝就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早收藏鐘表的是明朝的萬歷皇帝。
公元1616年,西方的傳教士開始嘗試著向中國傳教,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是其中之一。1598年,利瑪竇來到北京,提出要在北京傳教的要求,遭到拒絕后,無功而返。但是,利瑪竇并沒有死心,4年后,他再次來到北京。這次利瑪竇是有備而來,他為皇帝帶來了豐厚的禮物,其中就包括一大一小兩座自鳴鐘。
圖4 銅鍍金轉水法三面人物打樂鐘
經多方疏通,利瑪竇終于把奏疏和禮單呈給了皇帝。大概是由于事務繁忙,萬歷皇帝起初并沒有在意,等閑暇時,突然想起了奏疏上提到的自鳴鐘,連忙讓人把它們搬來欣賞。當時,自鳴鐘還沒有調好,不能報時,萬歷皇帝急忙召利瑪竇進宮修理。聽著滴嗒、滴嗒的聲音,看著指針不停地走動,萬歷皇帝非常開心,重重獎賞了利瑪竇。利瑪竇用鐘表敲開了進入皇宮的大門。這兩座自鳴鐘成為皇宮收藏的第一批鐘表。
與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對鐘表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他們想方設法收集各種各樣的珍奇鐘表,賞玩鐘表成了皇室成員的一種時尚。在清朝皇帝中,對鐘表最癡迷的要算乾隆皇帝了。他不遺余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評價鐘表的第一標準就是新奇。乾隆皇帝多次下旨廣東海關官員,讓他們不惜重金購買西洋鐘表:“著傳與粵海關監督,嗣后辦進洋鐘或大或小具要好樣款,似此等粗糙洋鐘不必呈進。”故宮珍藏的許多鐘表都是當年乾隆皇帝收藏的,造型美觀,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稱絕世珍品。
編輯:楊嵐
關鍵詞:宮廷鐘表 鐘表 皇帝 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