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粵港澳大灣區迎來“大橋時代” 一小時經濟圈呼之欲出
灣區經濟圈 一橋通八方
粵港澳大灣區迎來“大橋時代” 一小時經濟圈呼之欲出
陳治家、李妍、嚴建廣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李妍、嚴建廣(除署名外)
舊金山灣,原有的海岸線讓灣區成“C”字形;正因為連接了舊金山和奧克蘭的海灣大橋的出現,讓這個“C”形灣區變成了完美的“O”形灣區。
如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讓粵港澳大灣區也從“C”形灣區變成了環狀的“O”形灣區,以前被地理隔斷的地區如今無縫對接。
過去,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只有虎門大橋,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虎門二橋也將在明年5月建成通車,深中通道建設如火如荼,蓮花山過江通道開始厲兵秣馬,虎門三橋也已經開始籌劃。隨著連接珠江口東西岸多座跨江跨海大橋相繼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基本實現“一小時經濟圈”目標。
交通互聯促進灣區經濟一體化
香港與內地交通運輸聯系越來越密切,粵港澳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這是近年三地人民有目共睹的事實。
2009年,港珠澳大橋開建一個月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破土動工;如今,在廣深港高鐵全線通車一個月后,港珠澳大橋也全線通車。短時間內,珠江口東岸迎來兩大交通互聯項目。
而在珠江口西岸,廣珠城際早在2012年12月31日就已全線通車。廣州市民乘坐動車最快1個小時到珠海站,再步行不到5分鐘便可直達拱北口岸,到對岸的澳門非常方便。數據顯示,目前每日逾3萬人次經此線往來沿途各市。港珠澳大橋通車后,沿線居民坐廣珠城際1小時左右到拱北,再登上粵港直通巴士,馳騁在港珠澳大橋上,可以一邊欣賞無敵海景,一邊嘆世界奇跡,半個多小時后,就可以去到對岸的香港。
多年來,受制于伶仃洋天塹相隔,香港與珠三角西翼交通難題一直無解,正因為此,珠江口西岸城市的經濟發展略遜于東岸城市。廣珠城軌、廣珠鐵路雙軌通車,已讓廣珠澳納入1小時生活圈。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廣州以及珠江口西岸城市與香港空間距離進一步拉近,大灣區城市群基本實現“一小時經濟圈”目標。
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珠江口東西兩岸聯系更加緊密。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只要40分鐘左右的車程;再到未來深中通道開通后,深圳至中山車程只需30分鐘;虎門二橋通車后,廣州至東莞半小時車程……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珠江東岸和西岸的聯系將大大增強,珠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基本成型,形成港深莞惠、廣佛清肇、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今年5月發布的《廣東2035:發展趨勢與戰略研究》報告中作出了這樣的預判。
珠江口西岸擁抱“橋頭堡”經濟
港珠澳大橋將直接連通港澳與珠海,同時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G4-京港澳高速以及G94-珠三角環線高速的部分路段;車輛通過南灣互通進入廣珠西線,直接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拉近廣州、佛山、江門以及整個粵西地區與香港的陸路距離。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蔡赤萌介紹,“據‘引資距離彈性’測算,珠三角城市與香港的距離每減少1%,制造業、服務業中外資投入金額分別增加0.12%~0.17%。大橋的通車,初步估算可以讓西岸城市增加600億~1000億元人民幣的GDP?!?/p>
“大橋時代”來臨,除了珠海受益明顯以外,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也將直接受益,這些城市將得以同時接納廣州、香港兩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雙重輻射。
港珠澳大橋開工不久,大橋兩岸各地競相使出“大動作”擁抱大橋經濟。澳門建第四條澳氹跨海通道接駁人工島;中山將通過與港珠澳大橋的交通銜接,提升交通地位,加快促進中山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山整個城市品質的提升;大橋動工同期,江門已和香港物流商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促進兩地物流業的發展,爭取建設成“服務珠三角、輻射粵西、面向大西南的珠三角西部區域性物流中心”……
在珠江口西岸沿岸城市群中,佛、珠、中、江、肇、陽以及順德“六市一區”是廣東裝備制造業的聚集區。2015年,廣東省出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年)》,珠西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個以發展某個產業而提出的跨城經濟帶。在此之前,為了推動城市區域合作,珠江西岸也早已經啟動了廣佛肇、珠中江兩個一體化經濟圈建設,另外,廣東省政府批準將陽江納入珠中江經濟圈。這一切,實際上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方向不謀而合。
港珠澳大橋的“橋頭堡”——珠海,將依托港口、機場、跨海大橋等交通配套優勢,打造成大灣區經濟互聯的連接點。目前香港已成為珠海第一大外商投資來源地,也是珠海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未來珠海還將聯合澳門成為大灣區創新高地,這一系列優勢為珠海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肇慶“幾乎每一天都有深圳客商在肇慶尋找商機”(肇慶市市長范中杰語)?!叭缃竦恼貞c儼然已是深圳企業眼里的發展新熱土。肇慶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腹地?!狈吨薪苓@樣說。
香港:航空業迎來大機遇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無疑讓香港航空業頗為受益。香港航空負責人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表示,今年以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通車為契機,香港航空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實行珠三角大基地戰略,借力香港的國際交通樞紐地位,大跨步進行國際、洲際長航線開拓,逐步實現全球化航線網絡布局。
香港機場管理局透露,未來將會在內地開設更多的城市候機樓及預辦登機服務,還會在各網絡平臺開拓不同的分銷途徑。隨著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會考慮開通更多到香港機場的接駁交通專線服務。
珠海:打造“大橋經濟區”
為了迎接“大橋時代”,珠海決定推動橫琴自貿片區、珠海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協同發展,力爭經過5-10年奮斗,將該“一體化區域”打造成特色突出、功能帶動明顯的“大橋經濟區”,“大橋經濟區”將成為珠海西部城市功能的支撐服務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資源聚集中心,發展成為珠海城市新中心。據介紹,該區域新拓展面積約26平方公里,同步規劃建設80萬平方米的“珠港澳物流合作園”,通過港珠澳大橋直接聯通香港機場和澳門機場,打造綜合性物流服務基地。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對該區域寄予厚望,他表示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通車、橫琴自貿試驗片區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切實把區位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推進一體化規劃建設,著力推進區域資源整合、功能互補、產業協同,在空間規劃、城市發展、交通建設、土地利用、招商引資等方面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努力建設成為珠江西岸核心引擎和大橋經濟區。
江門:謀劃一批承東啟西的項目
記者從江門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地處珠江西岸的江門,一方面將在已有的通道基礎上繼續加強與港珠澳大橋的對接通道,包括加快銀洲湖高速、黃茅海大橋等高速公路和江門大道等快速路、濱海旅游公路的建設;另一方面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門戶和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市正積極謀劃一批承東啟西的項目,加快中開、開春高速、廣臺高速開平至臺山段等高速公路建設,遠期規劃斗恩高速、國道G228改擴建工程建設工作,把港珠澳大橋的影響傳遞到粵西乃至泛珠區域。
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認為,江門后發優勢明顯,如在重大產業平臺建設上,五大萬畝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企業經營成本相對較低等。香港在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教育等領域優勢明顯,而這些領域恰是江門的短板。江港兩地可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優勢互補,實現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大灣區建設。
記者從江門市發改局獲悉,規劃中的黃茅海通道將直接對接港珠澳大橋,加強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與大灣區核心城市以及港澳的對接,使大廣海灣成為粵港澳合作創新發展的拓展空間、泛珠合作乃至“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
專家觀點
鄭天祥:香港和珠江西岸形成新型“前店后廠”關系
劉本立:大橋區域可成美麗海灣旅游點
洪為民:大灣區內部將成“一小時生活圈”
旅游服務業首先受益
曾多次參與港珠澳大橋項目論證的中山大學鄭天祥教授表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后,粵港澳之間將架起一條“特別通道”。大橋口岸開通后,不僅讓珠江西岸企業進出口降低物流成本,更大大方便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人員往來。廣深港高鐵更是把香港納入全國高鐵網,拉近香港與全國各地的距離。港珠澳大橋更將把香港納入全國公路網,拉近了香港與珠江西岸、粵西的距離,一是加快香港與珠江西岸甚至整個粵西地區的人員往來,二是大量的人流、資金流涌入促進香港的經濟再次騰飛。首先受益是旅游服務業,在旅游及服務業方面香港區別于珠海、澳門,大橋將令珠港澳間旅游服務業互動更為緊密。再者港澳現代服務業高度發達,以港珠澳大橋為首的一系列基礎設施被認為是支撐大灣區服務業的“脊梁”,粵港澳三地經濟融合不斷加深、形成互補,助推一小時超級城市群成型。
大橋促進沿線經濟要素流動
“利用港珠澳大橋開通契機,大珠三角再出發”,鄭天祥說,港珠澳大橋,將區域內高密度的港口、機場、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貫通成為暢順對接的立體化交通體系,極大促進了沿線經濟要素的流動,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打通了珠江東西兩岸,成為帶動粵西地區乃至祖國大西南的經濟大動脈。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香港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港珠澳大橋可以使香港和珠江西岸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廠”關系。港珠澳大橋將明顯改善珠江口兩岸的交通網絡結構與布局,加速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動,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就物流業而言,大橋的興建,使香港更有利成為珠三角以及華南的物流中心。大橋利用青馬干線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葵涌碼頭,加速西部物流同時更有利香港空運及海運業發展。將香港中流作業遷出至桂山島,設置引橋接駁港珠澳大橋。借助海陸聯運,大橋能為香港的海運、空運帶來30%及35%的額外貨源。加上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香港物流服務就能全面覆蓋珠三角西部,大珠三角地區對外可以輻射東盟自由貿易區,對內可以影響祖國大西南,有望打造成整個東南亞的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旅游點、生活圈有望應運而生
站在港珠澳大橋的另一端,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激動不已:“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旅游景點,就像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走在橋上,可以看到無敵大海景,而珠海有不少島都在橋下,是不是可以利用開發這些旅游資源?是不是可以把大橋區域變成一個美麗的海灣?”
“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基建工程逐步完工,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有望建立‘一小時生活圈’,人們可以白天在港澳工作,晚上回灣區其他城市生活,反之亦可。”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看來,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正讓大灣區變身成一個66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會。
編輯:曾珂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迎來“大橋時代” 一小時經濟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