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動起來,涵養堅毅品格
外甥今年考上浙江大學,入校的新鮮勁兒還沒過,先被學校來了個下馬威。今年,浙大對新入學本科生體育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36課時的體育課變成54課時,每天第十節課統一定為“鍛煉時間”。若想拿滿分,一學期要跑滿48次,男生每次不少于3.5公里,每學期要跑168公里,相當于繞西湖11圈;女生每次不少于2.5公里,每學期總計要跑120公里,相當于繞西湖8圈。
看起來似乎里程驚人,尤其是拿西湖作比。一問才發現,運動量并不算太大。比如男生的3.5公里,只要求在12—45分鐘之間完成,若以下限論,近乎散步。立規矩也有彈性,鼓勵的意味更濃,校方大概是在說:每天能有效走上三刻鐘,也一定比“宅”著強。不過據說新生都很認真,“大部分人只要能跑就在跑”。
盡管將浙大改革稱為“魔鬼訓練”不真,但近年來大學刮起體育教學改革風卻不假。去年,清華大學提出“學會游泳才能畢業”,讓不少“旱鴨子”自嘲:幸虧沒上清華!今年,武漢大學也在本科教育改革中突出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浙大給足鍛煉時間的課時改革,則讓“沒有時間”不再是借口。這些名校的改革,選擇向運動場開刀,說明教育者已認識到:學業誠可貴,健康價更高。文明其精神,也要強健其體魄。
這股改革之風,有必要繼續刮下去。對很多人而言,大學是運動資源空前富集的時期。走進大學,不少人學會了太極24式,知道了游泳如何換氣,懂得了羽毛球發球規則,甚至接觸到了攀巖、擊劍這樣的小眾運動。大學有能力也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培養一項終身堅持的運動愛好。另一方面,“補課”的緊迫性也顯而易見。據《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比起2010年,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滑趨勢,尤其是19—22歲年齡組的男生,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均有下降。大學生身體素質出現明顯斷層,似乎能找到很多細微的生活注腳:快遞多了、外賣多了、網游多了,也就“癱”得多了。從校園課程設置來說,這其實也是給了大學體育教育一個很大的進步空間。
與此同時,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則呈現穩中向好趨勢。這不是說中小學體育教育已盡善盡美。國內足球推廣過程中,就有個很突出的“小學三年級現象”。三年級以前,踢球者不少,但一過這個坎,因為升學壓力陡增,很多孩子提前“退役”。而在一些地方,即使增強鍛煉,可能也只是得益于“中考要考體育”這根考試指揮棒。一旦高考不作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課就又成難題,家長老師的加油鼓勁便啞火了。所以有人會自嘲:身體素質就在中考那會兒達到了人生巔峰。
也正因此,浙大的這項改革,值得高校改革者關注,也值得每一階段的教育者用心體會。運動對于青少年氣質的培養不可或缺。前段時間,有關男性應有什么樣的氣質在全社會引發一場不小的討論。其中一個共識是,培養陽剛氣質,離不開運動。運動對于陽光健康的形象塑造是根本的、內在的,無論男女。青少年有權利也有必要充分享受運動的快樂,這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此,家長別整天將孩子關在家里,老師也別只盯著作業不放,讓孩子疏遠了公共活動。涵養堅毅品格,先從強化運動開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運動 涵養 堅毅 品格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