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心的食物”短缺,孩子怎不靠網游“充饑”?
“心的食物”短缺,孩子怎不靠網游“充饑”?
在與網游爭奪孩子的“戰爭”中失敗的父母,該反省自己對孩子精神上給予的是愛還是害
漫畫:曹一
9月3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然而南通海門市初一新生許天賜,卻再也不能上學了。
8月30日凌晨,許天賜不幸墜樓身亡。警察在調查中發現,許天賜墜樓前一直在玩一款叫《絕地求生》的游戲,也就是玩家口中的“吃雞”。
他母親認為,兒子的死是沉迷游戲“吃雞”導致的。
近年來,隨著移動設備廣泛普及,青少年不再需要偷偷跑到網吧打游戲,一部手機、一臺平板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玩起來。特別是近年大熱的以追擊、捕殺為主題的網絡游戲,以環環相扣的情境設計、感官的強刺激性,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走進網絡游戲。
以爆款游戲《王者榮耀》為例,騰訊公司最新數據顯示,該游戲注冊用戶中11歲至20歲的玩家比例高達54%,其中不乏大量農村青少年。目前在未成年人網絡成癮因素中,游戲成癮占到82%,已成為未成年人面臨的主要網絡危害。
不久前,教育部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此次方案出臺,是國家層面的舉措之一。然而,只靠國家采取強制性措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輿論呼吁,家長和學校應站在應對第一線,陪伴和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建立新的、更有意義的興趣領域,幫助孩子加強自制力。
“嚴管”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方法何來?
“父母是一門專業,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長期從事青少年健康心理問題研究的許紹陽老師認為,兒童時期心靈營養缺失,在青春期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早戀、撒謊、沒有安全感等,沉溺網絡虛擬世界只是各種問題的一個表象。
許紹陽說:“就像我們餓了要吃東西,心靈也一樣需要食物。‘心的食物’是什么?是一種身心的感受,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舒服不舒服’。沉溺網游的孩子為什么瘋狂地攝取它,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在‘心的食物’方面一直處于饑餓狀態,而這更多來自父母給予的成長環境。”
同樣,8月30日,在雅加達亞運會的電子競技(電子競技Electronic Sports,電子游戲比賽達到“競技”層面的體育項目)英雄聯盟決賽中,中國隊以3:1擊敗韓國隊獲得冠軍,當晚,國內各個游戲論壇被瘋狂擠占。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辦公室專家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委員會副會長宗春山說,“中國電競隊的勝利來源于我們強大的分母。”
電子游戲作為一種給人提供精神娛樂的工具,以其獨特的回應性、交互感和控制感,能給人帶來成就感和釋放壓力,從而產生極大的歸屬感。宗春山認為,“正因如此,當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趨同,一些未成年人很難在校園生活中得到認同感時,虛擬世界的電子游戲成了他們精神寄托的出口。一些未成年人忽略了虛擬與現實的區別,導致社會主流觀點對電子游戲產生惡感,所謂的‘電子海洛因’進一步被妖魔化。”
“網絡游戲只是一個替代,一個載體,一切一切都在彌補孩子們現實生活中的缺失,我們要把重點放在他們缺了什么。”宗春山說,“沒有一個家庭、一個學校愿意承認教育的失敗,總希望找到一個替罪羊?!?/p>
“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大?”
小女孩擺弄著茶桌上的“玩具”說道,“這個小腳丫真好看呀,上面還有一只小蟲子。”
守在一旁的媽媽強調道:“這不叫小腳丫,這叫‘知足’,那個小蟲子是蜘蛛。這也不是什么玩具,它是茶寵,飲茶品茗時把玩之物,它是用紫砂……”
還沒等媽媽解釋完,小女孩的視線已轉移到別的地方。
這一幕,許紹陽在心理咨詢輔導時常常遇到。這名只有4歲半的小女孩迷上了網絡,除了游戲,她還可以用爸爸媽媽的手機進行網購,快遞送來的東西不一定是她需要的,但她卻特別上癮。這個出生在優渥家庭的小孩子,父母都是高學歷,高齡得女,媽媽更是傾注了全部精力,不惜辭掉不錯的工作,親自在家帶孩子。
了解了背景,輔導前,許紹陽習慣在一種放松的情境里觀察:媽媽氣質高雅、知識淵博;小女孩聰明可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小女孩的每一句問話,都成了媽媽隨時“開講”的最好理由。兩人的對話總是“從驚喜開始,到無趣結束”。
在不到10分鐘的觀察中,許紹陽內心已有了答案。媽媽除了內疚自己做得不夠“好”以外,更多是委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大?”
“類似的案例非常多,原因都不復雜,就是孩子‘心的食物’缺失。”許紹陽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時說,“小女孩渴望從媽媽那里得到‘心的食物’,是肯定、認同、鼓勵,內心的感受是舒服的。在一次次被媽媽糾正中,內心的挫敗感不斷累積,當拿起大人的‘玩具’,駕輕就熟地操控著手機時,這種快感恰恰是她‘心的食物’所需要的?!?/p>
許紹陽認為,在當下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輸不起”的父母在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愛”和“害”時,“往往以愛的名義,不顧一切地把自己認為對的‘心的食物’塞給孩子,根本沒有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p>
“如果不改變這種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等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就是為什么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既不存在經濟問題,也沒有感情出軌等,但夫妻感情、子女教育就是出現了危機,因為彼此不知道‘心的食物’是什么?!?/p>
“很多家長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給孩子帶來的不良環境影響”
“很多家長已經沒有了欣賞孩子的能力?!庇兄畮啄昵嗌倌杲】敌睦砉媾嘤柦涷灥脑S紹陽,在他參與的每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夏令營的開場白上,總會問同一個問題,“在座的都是親爸親媽嗎?”因為在入營前的調查表中,“十大罪狀”被家長填得滿滿的,在“您認為孩子最令人滿意的行為、特長”里,大多數家長都表示“沒有”。
“當一個孩子得不到外界認可、欣賞,內心饑渴時,他會去向哪里?會去向外尋找,網游成了一個出口,滿足了他獲取‘心的食物’的需要?!痹S紹陽說,現代網絡游戲的設計,本質上就是吸引玩家,通過聲音、圖像、身份、獎勵等,快速讓心理獲得滿足感,“手游”成了最好吃的“心的食物”。
換句話說,網游和家庭都在爭奪孩子。孩子“心的食物”是缺失還是滿足,對待網游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被‘心的食物’喂飽的孩子,他也會玩網游,認知世界、放松心情、調節壓力,但不會上癮。因為內心的豐盈,現實生活中的滿足感不需要虛擬世界去填補?!痹S紹陽解釋,從心理學的角度,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愛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接納、舒服,就像滿足味蕾的“媽媽的味道”,未來長大了,無論走到哪里,吃了多少好滋味,“媽媽的味道”卻永遠是最美好的。
“而很多家長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給孩子帶來的不良環境影響。”一位父親甚至因為孩子沉溺網游,跟許紹陽揚言,“要是我們家孩子考不上大學,我也不讓他們游戲公司好過?!?/p>
今年初,許紹陽見到一對父子,孩子還有幾個月就要參加高考,卻仍沉溺網游。做心理輔導時,看著一旁喋喋不休的父親和一臉叛逆的孩子,許紹陽對孩子說,“摸著你的胸口告訴我,這個時候,你最想對你爸爸說些什么?”鼓勵下,孩子大著膽子說道,“讓他閉嘴?!?/p>
“青春期的孩子,一句話說第二遍,他就煩了。”從心理學講,煩了,就是剝奪他“心的食物”,不如換做鼓勵。但這里有技巧,不是簡單的“孩子,你真棒!”“很多道理家長都明白,但執行難,他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對他有天然的控制欲?!?/p>
“我們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與愛,問題就會趨于好轉?!痹S紹陽說,親情更是一種“心的食物”,特別是一些幼齡兒童,抬眼看見媽媽,尋求媽媽愛撫,都是澆灌心靈的養分。“當把幼小孩子交給一個他不親近、不熟悉的人,同樣是一種“心的食物”缺失,所以說留守兒童更缺少關愛,‘心的食物’更饑餓,也就更容易成為網游的主力軍。”
“父母是一個專業,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是一個專業,不是你有了孩子的出生證,你就榮升為父母了,那只是入學通知書,證明你可以學習相關知識了。”許紹陽認為當下不少父母“多少有些自以為是”,“我們買個手機還弄一堆說明書,這么一個燦爛的生命,我們連學習都不用,就會教育他了?”
目前,我國的準媽媽教育還更偏重于生理層面。許紹陽曾嘗試開設一門“0歲到青春期”的課程,從心理學的發展思路來講述一個孩子心理成長的變化,“非常有價值,但大家并不感興趣?!碑敽⒆映霈F問題時,來咨詢的家長總會跟許紹陽重復,“我要是早幾年聽您一個小時,也不至于今天出現這么多問題?!?/p>
“如今我們社會有這么多龐大的公益社團,多少做一點,我們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一個家長聽明白了,覺悟了,就會少一個問題孩子。從民族的發展角度,我們就多了一個種子,我們應該盡量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p>
不久前,一則以“日本孩子的公開課”為主題的視頻在網上刷屏。視頻中,年紀不大的孩子徒手側翻、倒立行走、跳躍鞍馬的游戲場景引發了大批網友的感慨。“我們小時候不就是這樣過來的嗎?”宗春山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時說。
“魯迅說,‘游戲是兒童的工作’?!睅讉€月前,宗春山剛剛參加了一個以“把游戲還給兒童”為主旨的國際游戲論壇。論壇上,不同國家都帶去了自己的特色游戲項目。看著歐美一些國家展示“丟手絹”“攻城”“騎驢”等游戲,宗春山很激動,“這不就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游戲項目嗎?而且我們還有自己的游戲兒歌,什么‘我們要求一個人,你們要求什么人……’”
宗春山一邊哼唱著,一邊跟記者展示游戲的樣子,“他們的游戲沒有兒歌,只有動作,顯然是拷貝了我們的游戲。中國有著悠久的兒童游戲傳統,如今我們的孩子已經不太會玩了,這些游戲卻恰恰在國外的戶外游戲中被展示出來?!?/p>
游戲是一個未成年人對成人世界模擬認知的過程,道德、規律等社會規則以不同的形式為兒童提供認知世界的能力。“‘失補償’是弗洛伊德的兒童游戲理論?!弊诖荷秸f,弗洛伊德的游戲理論包括幾個重點,第一是“精力過剩論”;第二是“進入社會的訓練”,如格斗、捕食等,在游戲里有道德等規律可循;三是挫折宣泄論,通過游戲補償生活中失去的一些東西,獲得滿足感。
戶外游戲一直以來都是發達國家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同樣有著良好的戶外游戲基礎。近年來,由于在校學生學業負擔不斷加重以及電子網絡通信設備的快速普及,很多學生成了“低頭族”。
“不久前,我接觸了一位到中國家庭游學的比利時中學生,當他看到中國孩子人人手里都有智能手機時很驚訝,因為他們大多數學生的手機還僅僅是簡單的移動電話。”宗春山說,目前,我國在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使用率上遠遠超過許多歐美國家。
此前,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關于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其實早在2007年,意大利就禁止學生在上課時使用手機。英國于2012年宣布,禁止中小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
在希臘,不僅學生不能用手機,連教師的手機都只能以教學為目的。芬蘭禁止向初三以下學生銷售手機,違者最高罰款10萬歐元。美國大多數學校要求學生不得把手機帶入教室。
“孩子們發現虛擬世界比現實更安全,自己可以偽裝”
從2004年起,就專門成立課題組研究“單機游戲成癮問題”的宗春山認為,“未成年人沉溺網絡游戲問題”與“戶外游戲”相互交融,又互相對立?!跋鄬碗s,除了原生家庭遺傳以及人格障礙和精神疾病外,大多數未成年人沉溺其中,是通過網絡游戲找到了自己情緒一個出口。”
“沉溺網游是精神情感空虛的表現,當人的內心受到巨大刺激時,也容易過度依賴互聯網?!弊诖荷胶退膱F隊研究發現,2003年的“非典”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方面,死亡的威脅讓人們感到恐懼焦慮,另一方面,學校停課,導致不少待在家里的孩子迷上單機游戲,這也是我國網絡游戲發展的雛形階段,刺激了互聯網的發展。
“當下學校教育的評價體系唯分數教育、應試教育、排序教育,教育的文藝功能、體育功能不能給未成年人更多證明自己的機會,他們也只能用別的方式去緩解焦慮?!弊诖荷秸f,當生存對他們已經不是問題時,精神上的寄托就顯現出來,“當現實生活、學校教育給不了時,那么一個相對的載體——手游就容易綁架了他們。”
宗春山在研究中發現,一些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由于被家庭、學校等寄予更高的期待,其承受的壓力比人們想象中大很多,孩子往往把考上大學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一旦目標實現,就更容易沉溺網游。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空白期,特別是留守兒童,情感上的依戀斷開了,所以他們會自動去尋找情感補償,當他們發現虛擬世界比現實更安全,自己可以偽裝,不用緊張、慌亂,誰也看不見誰,‘我’成了一個符號,甚至可以在里面用暴力的語言去攻擊、宣泄,‘鏡頭里的人’給了他們極大的滿足感?!?/p>
“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沉溺網游中?”宗春山解釋,人的大腦在青春期階段,會快速分泌激素,當大腦興奮、人體快速分泌多巴胺時,他需要同等的刺激才能滿足內心的需要?!岸螒蛑芯o張、刺激、未知、死亡、滿足等感覺,恰好迅速彌補了他的心理需求,產生愉悅感?!?/p>
在宗春山接觸的案例中,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因為高一生了一場病,再回到學校時成績出現下滑,不能接受現實,于是逃避到游戲里,并且很快成為一名職業玩家,是各個游戲論壇里“神一樣的存在”。
5年前,其月收入就已過萬元。他的公務員父母眼看著曾經優秀的孩子在“不務正業”的路上漸行漸遠,不能接受現實,就把孩子“押”到宗春山面前,請他說服孩子回到學校。在現場,孩子對父母說道,“我不會回去了,我現在自食其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宗春山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游戲有一種原罪,“我們常說玩物喪志,對新生事物有著一種天然的抵觸,認為它影響學習,于是網絡游戲被妖魔化。”
這些也對游戲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騰訊等公司已上線“防沉迷系統”,或讓家長參與調控,給其權限讓沉迷游戲的孩子“一鍵下線”……這些都是游戲公司正視自身責任的表現。
“如今青少年沉重的學習負擔,戶外游戲與體育鍛煉的嚴重缺失等,已嚴重影響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宗春山說,“我們最根本的事業是發展教育,如何把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如何實現教育的可持續性,不僅僅是一個網絡游戲的問題?!?(記者 強曉玲)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孩子 游戲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