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部宋版書引發的血案
“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
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
這首哀怨的詩出自一小女子之口,也是一樁古今罕見的換書事件的真實寫照。
藏書自古來就是雅事,獲取圖書同樣應該是雅爽之事,很難想像,至圣至雅的書會與野蠻、殘忍乃至血腥有什么關聯。但偏偏,這樁殘忍的交易是因為書而引發的,是兩個受人尊重的讀書人干的。
交易原委是這樣的:明代的藏書家朱大韶朝思暮想亟欲得到珍貴的宋版《后漢紀》一書,這位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出身的飽學之士在藏書的愛好上尤嗜宋版,尤其讓其垂涎三尺思渴難平的是,這部宋版《后漢紀》上還有陸游、謝疊山等前朝名士的題簽手記。可擁有此書的吳門故家卻似乎吃準了朱大韶急不可耐必欲得之的心思,穩坐釣魚臺,就是不松口。
其情狀頗似當今中國的鋼鐵公司向澳大利亞、巴西的壟斷鐵礦買原料,對方漫天要價,愛理不理;你呢,盡管恨得咬牙切齒,卻百般無奈,打落牙往肚里咽,強顏簽下城下之盟。
眼下,朱大韶面臨著兩難選擇。宋版《后漢紀》的主人明里暗里放出話來,這書是不賣的,價錢免談。想要可以,拿身邊那個風姿綽約的侍女來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走火入魔的朱大韶最終拿到了思慕已久的書,代價是自己一直寵愛有加的貼身侍女!
書,換了主人,一個艷麗如初陽的女孩也換了主人,猶如家養的牛馬禽畜隨手就讓買家牽了去。猶如山歌唱的“朱家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牽”。兩位交易的主角各得其所,如愿以償,彈冠相慶,毫沒顧及這位弱女子的哀戚悲傷。
她好生不明白,百般想不通,就是不甘心!老爺的嘴臉怎么說變就變,像煞川劇變臉。昔日的廝守恩寵難道都是虛偽?都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家里養個寵物狗還怕照顧不周呢,這么一個大活人怎么就像股票一樣說割讓就割讓了!都說讀書人知書達理,難道圣人也是這般道貌岸然禽獸不如?
凄凄慘慘戚戚。那邊,斷腸人含恨飲泣,這廂,得手的朱大韶其實并沒能快活幾天;珍稀宋版書帶來的新鮮和喜悅很快便被愛婢哀戚離去的陰影籠罩,畢竟是殘忍和不齒的事。
當他看到侍女臨走前題在壁上的這首詩,其惶惶然猶如黃世仁撞見了喜兒的冤魂,惆悵莫名,驚恐萬狀,吃飯噎著,行路碰壁,噩夢連連,愧悔交疊,連驚帶嚇不幾天便撒手人世,千萬里去追尋那小丫環;真的如秋后枯枝隨風消逝。書還沒翻完,命卻丟了。又四百多年后,有藝名“小沈陽”者由此事引發深深感嘆:人死了,錢還沒花了,“杯具”啊!
美婢換宋版事件當然很極端,很個例。但至少能說明,好的書價值連城,乃至無價,要如愿獲取好書并非易事。相對而言,古代其他種種換書事件更普遍也更花樣百出。愛書不問理由,只要當事人雙方愿意,什么都可以拿來換書。
以書換書是歷代最為常見的方式,文人之間、藏書家之間、藏書家與書商之間多有發生,為的是互濟余缺,各得所需。以清代著名的藏書家黃丕烈為例,他與藏書家鮑廷博、何元錫等頻有換書之舉,與江浙、北京等地的各色書商書販更多換書交易,諸如新刻換舊抄,十部易一部之類,常有。
以其他東西換書那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凡值錢的、可享用的、對方愿接受的,都可用來換書。史書記載,唐代多有拿魚肉酒茶葉等換白居易等人詩文的,且十分普遍。明代的兩位名人也曾有過換書的經歷。
一位是楊士奇,這位聰慧又早熟的才子因為家貧,16歲便參加了工作,在鄉村當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想得到一本叫《史略》的書,可是錢不夠,于是其老母將家里養了幾年的母雞去換了這本書。書是有了,但楊家往日用來換鹽換布換針線的雞蛋沒了,青年楊士奇的營養早餐也沒了。
另一位是王世貞,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壯舉是拿自家的一座莊園去換得一部宋刻《漢書》。這部《漢書》也從此成為其鎮庫至寶,并特意請畫師將肖像畫在了《漢書》上,希冀自己的光輝形象隨珍本書永世流傳。同樣是宋版書,清人馬思贊則是用十畝良田換得《陸狀元通鑒》一部;這十畝良田在當時少說也得值三四十兩銀子,是城市貧民一二年的生活資用。至于用古董、文房四寶等換書,則更是普遍。
編輯:楊嵐
關鍵詞:宋版 換書 版書 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