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雷厲風行”的問責貴在精準
問責貴在精準,既不能當老好人、該問責的不問責,也不能假裝嚴厲、不該問責的亂問責。要遏制那種“雷厲風行”問責給上級看、給輿論看的作秀心理和糊弄心態。
據10月16日《半月談》報道,時下亂問責的“五座大山”已經壓住了不少基層干部。這“五座大山”分別是屬地式問責、職能式問責、強壓式問責、計時式問責、“背鍋式”問責。
“五座大山”的提法有些抽象,現實中的例子很鮮活。比如,有的信訪人員早已離開老家多年,信訪事項也與老家無關,但是其每一次信訪,老家干部都要被追責;有的地方大力推動環境治理,要求短期內必須整改到位,實際上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過關不得不動點歪腦筋,難免被問責;有的突發事件影響惡劣,地方上為盡快息事寧人便會故意多處分幾個干部,以顯示其問責決心和力度。
問責,對提升干部工作的責任心、緊迫感、積極性,對提高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和水平,對加強社會治理來說,本是一種震懾和敦促。曾經我們很迫切地需要問責制度的建立,因為“官無壓力輕飄飄”,因為權力與責任不對等可能造成權力的不作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當一些地方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環境污染事件或冤假錯案時,都需要對相關涉事官員、責任人員進行問責。
近年來,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逐漸成為共識,也形成了相應的制度規范。然而,在落實上,一些地方仍存在打折扣的傾向。諸如問責就是“躲貓貓”、問責就是暫避風頭、問責就是異地就職等情況,都曾飽受詬病,引發公眾對問責制度、對地方政府問責目的的質疑。
如果說過去一些地方是問責不主動、問責不給力,那么上述“五座大山”的情況則是問責用力過度,是問責的跑偏。其后果不難想見——不分青紅皂白、不論具體是非、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的問責如何讓人信服?如果說不管怎么做結果都是被問責,甚至“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基層干部還會有工作的積極性嗎?如此問責,再嚴厲也無益于問題的解決,甚至可能加劇基層干部的抵觸情緒。這對官場風氣、公共治理來說都毫無益處。
問責只是手段,加強責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效能、解決民生問題,才是最終目的。尤其要遏制那種“雷厲風行”問責給上級看、給輿論看的作秀心理和糊弄心態。
說到底,問責貴在精準,既不能當老好人、該問責的不問責,也不能假裝嚴厲、不該問責的亂問責。問責必須查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跟哪些人有關,不能放過一個有責任的人,也不能冤枉一個無責任的人。問責要按制度和規矩進行,要分清責任的層次,是主體責任、管理責任還是其他責任,要深入核實、綜合分析、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而且,問責的前提是明確職責,什么級別、哪個崗位的干部具體職責和權力是什么,應劃分清楚。此外,對有些錯誤可能還要劃定容錯空間,給予糾錯的機會。幫助基層干部減輕“被問責焦慮癥”,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時下,我們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需要一大批改革創新、有作為擅作為的闖將、干將。因此,不能因為問責的跑偏使得基層干部消極怠工、戰戰兢兢,而要做好問責與賦權、問責與容錯的平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問責 責任 雷厲風行 責貴 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