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秦嶺拆違再次說明做好環保重在決心
巍巍秦嶺,是橫亙關中的地理分界,也是物華天寶的生態之源。2007年,陜西省頒布《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讓秦嶺成了全國第一座擁有專屬保護立法的山脈,也讓這里成為全國生態保護工作的標桿。
保護秦嶺,既是在保護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如此淺顯道理,本應人人都懂。然而,在利益誘惑面前,也有一些人帶著僥幸心態,游走在非法活動邊緣,對秦嶺進行破壞性的所謂“開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非法工程,就是西安市內,坐落于秦嶺北麓一批違建別墅。這批別墅數目成百上千,公然違背早在2003年就已出臺的相關保護政策,嚴重破壞了秦嶺自然生態,引發當地村民不滿。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批別墅卻一直“巋然不動”,令人心痛又無奈。
就在今年,這一局面得到根本扭轉。由于秦嶺保護工作茲事體大,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三令五申要求地方作出有力整改,終于讓這項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7月,陜西省啟動了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如今,兩個多月過去,行動尚在進行之中,就已在長安區和鄠邑區兩個重點區域拆除了600多棟違建別墅,稱得上是對當地違建的一次“雷霆打擊”。如此高效的行動證明:不論多么頑固的生態違法現象,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就一定能夠得到清除。
很多時候,生態保護工作的核心問題不在于“能不能做到”,而在于“有沒有決心”。對違法建設工程進行拆除也好,對涉嫌違法違規的企業進行處罰也罷,都是于法有據的事情。許多地方生態保護工作做得不甚理想,原因并不是政府缺乏行政權威,而是因為缺乏行動決心。要推進生態保護工作落入實處,免不了會影響經濟效益、得罪利益集團,產生一系列需要處理的善后工作。一些地方面對這些成本,選擇了回避問題,以至于放任生態違法現象發生。
誠然,對生態保護區的非法開發,可能給地方帶來一定經濟效益。但是,這些效益是以自然生態為成本換來的短期利益。長期依賴,就像是慢性服毒,最終只會毒化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而生態保護區受到的損害,也絕非一點經濟效益所能彌補。陜西拆除秦嶺北麓違建別墅,無疑要付出諸多成本。但是,由此換來綠水青山,再大的成本也值得付出。
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地方政府意識到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政府的決心與行動力有了長足進步。今年7月,洞庭湖在13天內全面拆除長達1.8萬米的私搭矮圍、鄱陽湖水域1961家未配建污水處理設施的規?;B殖場全部關停整改到位……這些事例,展現了環保態勢日益增強的時代潮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秦嶺 生態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