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全球應更加緊迫地攜手應對金融風險——國內外學者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題:全球應更加緊迫地攜手應對金融風險——國內外學者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
“全球金融體系韌性已經增強”“改革疲勞癥開始顯現”“國際社會應以合作共贏精神應對挑戰”……15日,數十名國內外學者齊聚北京,圍繞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的教訓與挑戰,碰撞交流。
“目前,雖然全球經濟的復蘇勢頭尚好,但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內在脆弱性依然十分顯著,金融風險在不斷積聚。”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在當天社科院學部主席團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8”上說,“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隨時有可能破壞世界經濟的發展勢頭。”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阿代爾·特納認為,2008年以來,全球政策制定者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全球金融體系變得更具韌性,“降低了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但他強調,各方依然沒有找到經濟緩慢增長,或者深層次“長期停滯”效應的應對之策,“諸多危險仍舊存在”。
巴黎政治學院經濟學教授讓·皮薩尼-費里曾擔任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經濟顧問。在他看來,國際金融危機源于美國,“歐洲卻很可能是它的主要受害者”。
把歐洲比作“一個不幸的家庭”,皮薩尼-費里一股腦列出9條教訓,其中包括,金融危機的溢出效應十分驚人;如果監管建立在對風險及其傳導機制了解不充分的模型上,那將觸發安全錯覺并導致對風險積聚視而不見;政策銜接及其實施時間節點的選擇極為關鍵,否則很可能好心辦壞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席睿德直言,當前有個問題值得關注,政策制定者手頭有充足的工具,卻在把工具用到實處、用出實效上存在困難。
記者在論壇現場注意到,談及金融危機,與會嘉賓幾乎都提到“過度負債”。只是,對于“負多少債才算過度負債”,學者們意見各異。
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繆延亮認為,相比具體的負債量及占GDP比例,各方應更加關注債務的構成和流向等。
“中國杠桿率上漲勢頭已經停止,而且正在下降,這是很好的信號。”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河合正弘說。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10年后,各方應該深刻反思,以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應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是以單邊主義、民粹主義、零和博弈的模式來尋找解決方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全球 金融 風險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