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習畫狀態

2018年10月10日 15:26 | 作者:劉曉衡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搜盡奇峰打草稿 局部(國畫) 清代 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 局部(國畫) 清代 石濤

原標題:“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習畫狀態

《苦瓜和尚畫語錄》載:“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搜盡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畫家石濤在書畫創作中所身體力行的一種創作觀點,同時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的書畫作品之所以能有大成,離不開他身體力行的這句至理名言。他對于藝術主張應該多搜集素材,多觀察事物,手摹心記,在大自然當中不斷提煉自己的藝術表現手法,總結藝術規律,進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以“搜盡奇峰”不辭辛勞的寫生創作態度,在“打草稿”的過程中逐漸提煉自己的藝術語言,最終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這也是石濤游歷大江南北在奇峰怪石中“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悟道。由此,也讓我對山水畫的寫生創作有了“游之、記之、悟之、寫之”的創作感悟。

首先,“游之”是學習山水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地方的美麗風景,就馬上用“所見即所得”的方式把看到的風景機械地描繪到畫稿中,這不是中國山水畫的寫生方法。我們首先要學會“游之”。作為學習山水畫不可或缺的第一階段,我們在山水之間行走游歷,是貼近自然,了解自我的過程和方式,也是一種學習狀態和抒發。其中承載著對自然的妙悟,也是對“本我”的一種再現,是讓人沉醉于其中的過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就有:“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詮釋了“游之”的樂趣和真境界。

深入生活、深入自然為的是讓我們能夠更為細致認真地觀察花草、山水、江河、林木的特征。我們在俯仰向背之間,可以或高或低、或遠或近地從不同角度把握山林的地貌特點,以及當地自然的獨特性。只有對其特征全面了解和把握,作畫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記之”則是一種狀態的體現,應該是記憶和記錄的過程。每每經過一處山水景勝,許許多多的景物會映入你的眼簾,它們的新鮮感吸引著你,而創作靈感和激情更易于呼之欲出。這時你需要對它們做細致的記錄,對其形象特征速寫之,對其復雜而重要的特征進行重點和結構上的特寫。“寫之”的形式不求完備但求翔實,特別對于亭臺樓閣、水榭園林等,需結構清晰、透視嚴謹,這才是你搜集整理草稿的草創階段,而此時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

寫生時對于有特征的景物更需特別描寫,如此才能體現出地方特點。比如對樹木的描寫,因其地理環境與條件的差異,花草樹木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地方特征,在素描與速寫時,不能忽視這一富于變化的特征。

中國山水畫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性因素,然而,繪畫的標準是多元的,尤其在東西方審美精神意趣的共同作用下,如何去寫生創作,怎樣是國畫藝術的最好表達,對于每一位畫家來說本身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只要是用心去表達自我,去抒發自我對筆墨、對文化的理解,則都可以看作是好的本體的最佳表達和追求。

“游之”“記之”是對物象特征的記錄、記憶,“悟之”則是對事物的分析、思考和概括提煉,需要去蕪存精,深思熟慮。“悟之”是由客體到主體,由外而內反映主觀意念的精神升華,經過對景物的藝術處理和加工,使山水畫的主體上升為理想的人文追求。

“寫之”則是對于“游之、記之、悟之”過程的最終總結和歸納,只有前邊三個方面準備充分,才能得“寫之”之樂趣,“寫之”是得心應手,自我抒發的最佳體現,以筆墨為載體表達自我,感受自然萬物的精神所在。

“寫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中國畫中“筆墨”非“寫之”不能得。“寫”看似技法,實則是對“意境”的把握。“六法”的標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寫意精神”的最好詮釋,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最好體現。


編輯:楊嵐

關鍵詞:狀態 特征 搜盡奇峰打草稿 創作 習畫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一本之道之视频在线不卡 | 日韩欧美t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专区 | 欧美亚洲另类日韩在线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