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從一個到一群 量變引發質變——上海自貿區五周年回眸
新華社上海9月28日電 題:從一個到一群 量變引發質變——上海自貿區五周年回眸
新華社記者季明、何欣榮
這是航拍的上海自貿區(2016年9月21日攝)。新華社發(裴鑫 攝)
市民在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展示交易中心參觀(2015年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廣東自貿區南沙新區南沙港汽車碼頭(2015年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把坐標定格在長江入海口,向東遠眺,巨輪滿載貨物駛向全球。向西回望,林立的高樓勾勒出城市美麗天際線。腳下的這片熱土,就是中國首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迎來五周年。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取得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的指示,上海自貿區運行五年來,在投資、貿易和金融等一系列領域先行先試。如今,改革的“苗圃”枝繁葉茂,一批批制度創新的“良種”從這里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播撒。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十余個自貿區組成改革“雁陣”
位于廣東自貿區橫琴片區的世界級旅游區“珠海長隆海洋王國”一隅(2015年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的樓宇(2017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市民在天津歐洲貿易中心購買紅酒(2015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走進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的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實驗室內秩序井然,工作人員正忙碌地檢測送檢樣品。國人熟悉的食品品牌如良品鋪子、星巴克、周黑鴨等,都是美安康的合作伙伴。
美安康是上海自貿區擴區后第一家落戶的外資食品檢測認證機構。今年4月,剛剛成立的海南自貿區,派出考察團訪問了這里。當美安康負責人介紹說,不斷完善的自貿區“負面清單”,促成了美安康的落戶,也縮短了出口食品的本土化測試和認證周期時,海南的客人表示了濃厚興趣。
從上海到海南,地理位置相隔近2000公里。但改革經驗的復制推廣,沒有距離。
自貿試驗區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洼地;是種苗圃,不是栽盆景——這是上海自貿區建設中一直遵循的三個原則。從掛牌之日起,上海自貿區就承擔了為國家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的使命。
在上海自貿區的示范作用下,中國的自貿區漸成“雁陣”:
2015年4月,廣東、天津和福建3個自貿區掛牌成立。
在福州出口加工區監管中心,福州跨境電子商務首票保稅第一單通過福州海關監管后開出福州馬尾出口加工區(2015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在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綜合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后)在引導企業人員使用自助系統辦理業務(2017年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2016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7個自貿區。
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海南自貿區破土而出。
從一枝獨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的新格局。十余個自貿區組成的改革“雁陣”,覆蓋了中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的廣大區域。
“原來地方之間主要是GDP競賽,以自貿區為標志,逐步轉變為你追我趕的改革競賽。” 談到這種“雁陣”模式,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說。
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探索創新結合起來,是上海自貿區改革的特點。瞄準企業“辦證多”、“辦證難”的問題,上海自貿區和浦東新區2016年初在全國率先試點“證照分離”改革,對首批納入的116個行政許可事項,分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等五種方式進行改革。
“2015年辦一張公共衛生場所許可證,花了整整20天;今年同樣是這個證,當天就能辦結。”站在上海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的大廳里,上海一家酒店集團的政府事務總監還東平很是感慨。
2018年9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全國有序推開“證照分離”改革。迄今為止,上海自貿區已經有127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
從投資貿易到政府改革 制度創新成為主攻方向
市民在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陽片區政務服務中心咨詢注冊企業事項(2017年7月7日攝)。新華社發(龍雷 攝)
一名企業工作人員(左)在河南自貿區開封片區綜合服務中心提交材料(2017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設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大樓內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張江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一角(2015年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位于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的億通公司,有一面巨大的電子顯示屏。通過上面閃爍的數字和光標,可以實時監控上海口岸業務情況以及船舶坐標位置,這就是上海自貿區在全國首創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已經升級到3.0版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包含貨物進出口、運輸工具等10個功能板塊,對接了海關、海事、邊檢、稅務、外匯等22個部門,服務企業27萬家。” 億通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呂鋒說,打通監管部門的“信息孤島”,用數據跑路替代人員跑腿,大幅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
沒有政策優惠,也不搞稅收洼地。上海自貿區掛牌之初,就明確了制度創新的主攻方向。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和事中事后監管四大領域,一系列制度創新噴涌而出:
出臺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五年下來,負面清單的長度從190條縮短到45條。迄今為止,上海自貿區有近95%的外商投資項目通過備案方式設立。
深入開展通關便利化改革。“先入區、后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近百項創新措施,推動保稅區的進出境時間較全關水平縮短78.5%和31.7%。僅今年重點推進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全面電子化一項,每年可為企業降低單證成本4億元。以關檢融合為契機,未來上海自貿區還將推動通關全流程。
形成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作為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基礎設施,不少企業通過自貿賬戶,在境外融到了更便宜的資金。黃金國際板等金融創新,也依托自貿賬戶提供服務。截至今年6月,有56家金融機構累計開立自貿賬戶7.2萬個,獲得本外幣境外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1.25萬億元。
改革千頭萬緒,必須抓好其中“牽一發而動身”的地方。從上海自貿區1.0方案中的“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到3.0方案中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區”,政府自身的改革始終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內容。
在上海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有一項獨特的“窗口無否決權”制度:工作人員“說YES不請示,說NO要報告”。“工作中碰到事情,不能先做‘技術判斷’,考慮按規定可不可以做,而要做‘價值判斷’,想想應不應該做。”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說。
不設障礙設路標、不打回票打清單、不給否決給路徑——這一窗口讓更多創業夢想成真。
盒馬鮮生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盒馬的“新零售業態”有賣場、餐飲服務,還有網絡下單配送。面對這種“四不像”,上海自貿區沒有簡單說NO,而是和企業認真探討,將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同時納入經營許可證,并首次把互聯網功能業態加入其中。自2016年在浦東率先落地以來,盒馬已在全國的數十個城市開出60多家門店。
從試驗田到高產田 為開放型經濟寫下中國注腳
這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7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拿到培訓機構的營業執照,瑞伯職業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鐘科很開心。瑞伯的投資方是瑞士金融理財規劃學院,借著中國擴大開放的東風,瑞伯今年9月成為上海自貿區首家金融教育領域的外商投資企業。
鐘科說:“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巨大。上海自貿區為我們打開了一道門,希望‘瑞士基因’能結合本土資源,為中國的金融和理財師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中國第一家外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第一家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第一家外商獨資工程設計公司……上海自貿區誕生的一系列首創項目,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寫下了生動注腳。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企業逾5.5萬戶,是前20年同一區域設立企業數的1.5倍。新設企業中的外資企業占比,從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以上海1/50的面積,上海自貿區創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貿易總額。
“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這是上海自貿區3.0方案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挺立開放最前沿、率先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海自貿區正在上下求索。
以開放倒逼改革、激活創新。走進上海自貿區張江片區的跨國藥企羅氏制藥,可以看到一座占地1.4萬平方米的創新中心正在拔地而起。這個創新中心投入使用后,上海將成為繼巴塞爾、舊金山之后,羅氏的第三個全球戰略中心。
對于創新而言,開放帶來的不僅是資本和技術,還有最寶貴的資源——人才。
上海羅氏制藥總經理周虹,2017年成為全國第一位經自貿區管委會推薦、獲得永久居留身份證(俗稱中國綠卡)的海外人才。說起這個經歷,周虹給“中國速度”點贊:“從提交申請材料到拿到證件,僅用了兩個月時間。我相信,這項政策會極大地吸引和激勵國際高端人才在上海、在中國集聚。”
推動自貿區的開放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帶一路”倡議等形成聯動。上海市負責人表示,深化自貿區建設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都是我國實施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機遇。
目前,上海自貿區內的智利館、澳大利亞館、中東歐十六國館等三個國別(地區)商品中心均入選進口博覽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上海外高橋集團副總經理俞勇說:“商品的交易是第一階段。通過常年展示交易平臺,推動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和海外開展文化旅游方面的交流,在商品之外形成服務領域的合作。”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從保稅區、自貿區,再到未來的自貿港,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更深層次的改革,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上海自貿區正在路上。
一輛滿載進口貨物的集裝箱卡車駛入襄陽保稅物流中心(2017年6月13日攝)。 新華社發(謝勇 攝)
這是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拍攝的成都科學城樓宇(2017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這是設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大樓內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張江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一角(2015年3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貿區 上海 創新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