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卷缸:藝術趣味的變化
古代書畫作品多是把紙張裝裱成長幅,以一根圓棒為軸,平時卷成一束,陳放到書架上歸類管理。不少文人會在書房擺一口瓷缸,把一些常用卷軸書畫插放在缸里,便于隨時查索取閱。卷缸與其他“小而雅、小而精”的文房用品相比,可謂獨樹一幟,不但形體龐大、造型厚重,紋飾也更豐富且藝術性更強,其雍容氣度、端莊沉穩的陳設觀賞效果,深受歷代文人的青睞。
清光緒黃釉墨彩牡丹紋卷缸(一對)
卷缸成為文房用物,始于唐代開科取士。很多應試的文人,會在考試前把自己的得意詩文書于卷軸內,呈謁于公卿之門,冀求延譽傳播。李白的《與韓荊州書》:“至于制作,積成卷軸。”為了方便查閱,每個卷軸上面都帶有標簽,常用的就單列一旁,置于瓷缸內,以備檢用。此外,唐代還設有侍讀、侍講,有專門的官員陪侍皇帝講論經史,培養帝王的道德意識及判斷能力,常用的卷帙需要隨時備索。為了迎合這種使用習慣,卷缸成為了文房中的又一革新創造。駐留在古樸瓷缸上的書卷,實際上即為古人日常閱讀的經驗匯聚。
但是,卷缸廣為流行,還是在瓷器工藝有了長足發展,文人藝術情懷蓬勃興盛的明清時期。卷缸如實反映了這種藝術趣味的變化。湯顯祖的《牡丹亭》:“我年將半,性喜書,牙簽插架三萬余。”當時富于藏書的人家,經常卷帙數萬,書房的卷缸,也與文人的情愫修養有著直接關聯。卷缸的體形龐大,缸壁的可裝飾空間更大,多描繪精工,繪畫水平很高,不論寫實還是寫意,都構圖嚴謹,觀之可以悅心養性。而且除了作為容器置放卷軸,卷缸還可以用來養魚,因書房內多為紙張書籍,若不慎失火,就可兼有消防的功能。
卷缸的體形大小不一,小者僅為一捧。胎體多為上大下小、敞口鼓腹、缸沿突出、圈足收小、砂底無釉,也有部分呈直筒形,猶如大型筆筒。由于缸壁的體積較大,利于構圖及繪畫發揮,加上明清的繪畫技法成熟,紋飾也更顯精細。花卉紋是最常見的紋飾,多占滿整個缸壁。或由多種花卉、動物組成吉祥圖案,如牡丹和蓮花,寓意富貴連連;喜鵲和梅花,象征好事迫近。還有人物故事及山水鄉居、亭臺樓閣的山水紋,部分卷缸還加飾彩繪,視覺上更為富麗堂皇,令陳設觀賞的趣味得到最充分的滿足。
瓷器屬于熱門收藏,很多藏家都看好其前景及回報。而收藏卷缸,不僅是經驗學,同時也是一門市場學,除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積累基礎知識,也要時刻掌握市場的動向。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卷缸 藝術 趣味 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