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半月談:35人單位8人專寫材料 為1個詞討論半小時
原標題:材料出政績,“將來時”變“完成時”…… 基層匯報材料能擰出多少水分
標題不押韻返工,一樣的話要說出不同的花兒
西部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要承辦一場工作會議,縣上多位領導都要出席講話,管委會里幾名負責起草講話文稿的干部有點“犯難”。
“同一個會議主題,幾位領導都是要表達督促工作落實的意思。但我們擬講話稿時必須有所區分,同樣的意思要用不同的話來表達,大量時間花在了絞盡腦汁遣詞造句上。”其中一名干部坦言,自己長期負責材料起草,有時候一天就要出一份材料。重壓之下,自己很難到基層實地調研,寫材料時往往是從各部門要來基礎材料進行二次加工,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
為了能向上級機關充分展示自身的工作成績,一些基層單位在撰寫材料時“添油加醋”,力求面面俱到。
北方一省會城市交管部門干部小方說,在撰寫當地交通事故處理情況的材料時,上級僅要求上報違章量、事故量等幾組數據,但單位領導認為這樣寫太過簡單,要求加入領導如何重視、開了幾次會、作了幾次指示等內容。如此一來,原本1頁紙就能說清楚的事,被擴充到了6頁。“結果材料交上去之后,上級機關也僅僅提取了幾組關鍵數字,費力寫出來的東西并沒有派上用場。”
不久前,一組干部坐在投影儀前逐字逐句“推材料”的漫畫,引起不少基層干部的共鳴。在某直轄市工作的機關政工干部劉波(化名)說,撰寫匯報材料時,他們會努力將一級標題、二級標題起成“對仗體”,就是為了材料能亮眼、好看。
在這個僅有35名干部的業務單位,就有8人專門負責撰寫各類工作材料。曾經為標題中是用詞“深鉆”還是“深挖”,幾個人討論了半個多小時。有時標題不夠合轍押韻,還會被領導要求返工,時常“5+2”、白加黑地寫材料。
在個別地方,工作材料甚至“千文一面”。西部一廳級單位的中層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有時針對一個問題,幾個地市上報材料中的主要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內容都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制度建設”“加強資金配套”等等。上級機關最想了解的,各地因地制宜出臺的具體措施卻基本看不到,令人哭笑不得。
不良文風,“套路”幾許?
基層干部坦承,工作材料不同于一般文章,要符合一定的體例和文法,重視材料寫作并精益求精無可厚非。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材料“虛功”多、干貨少,甚至衍生出不少套路,這就走偏了。
——追求“形式美”,“穿靴戴帽”“虛功”多。單位如何重視,開了幾次會,出臺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工作方案……一位在機關中撰寫材料的干部如此吐露“心得”:這些內容是否寫進材料,本應視情況而定,但實際上卻必不可少,否則領導會擔心上級“覺得我們工作不到位”。有時為了出新、出彩,還要挖空心思提煉幾個新概念、造幾個新詞,力求文字工整對仗,包裝好看,“這樣才好引起關注”。
黃河沿岸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副縣長說,自己曾就一個扶貧項目進展到基層調研,但部門提交的匯報材料中加入了許多無關的內容,看似充實,涉及這個項目的卻很少。“其實我已經親眼看到項目進展,部門負責人在現場口頭交流即可,但他們還是撰寫了材料,有用信息也不多。”
——新瓶裝舊酒,“將來時”變“完成時”。劉波說,有些工作剛剛開展不久,上面就催著讓匯報進展,工作不夠只好“材料來湊”:要么“新瓶裝舊酒”,將過去開展的工作裝到新的工作主題中;要么“將來時”變“完成時”,把工作計劃當作成績來匯報。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就曾遇到這樣的案例。一個縣級部門提供的扶貧工作材料中,談到縣中學與某高校附中正在開展結對幫扶,選派了一批教師到這一高校附中進修培訓。僅從材料上看,這項工作似乎已卓有成效。但當記者“按圖索驥”來到材料中所提到的縣中學,想要采訪接受培訓的教師,才被告知“雙方只是達成了初步協議,實質性工作還沒有開展”。
——化簡為繁長篇大論、面面俱到淹沒主題。一位受訪干部坦承,現在各級下發的文件大多比較扎實、言簡意賅,但在撰寫匯報材料時,有些領導還存在“求長不求短、求全不求缺”的思維定式。本來幾段話就能說清楚的事,非要寫成數頁的長篇大論,有時反而讓材料主題不突出,讓閱讀者在字里行間努力尋找有效信息。
“其實我想看到的,是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說清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經驗得失,有哪些不足。和具體工作無關的內容我基本都會跳過不看。”前述西部一廳級單位中層干部直言。
以扎實作風推進優良文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改進會風、文風的政策措施。采訪中不少干部也表示,和過去相比,近年來基層文風已經有了明顯改進。西安市一位處級干部說,最近他參加了陜西省里的一場會議,與會者的發言言簡意賅,文字交流材料內容扎實、文風樸實,沒有太多形容詞和對仗句,全是“干貨”,令他印象深刻。
受訪干部和專家認為,文風背后是作風。“長、空、舊”“套路化”的工作材料,折射出一些地方和干部的思維和作風需要改進。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董新宇說,對政府部門而言,重視工作材料并無不可,撰寫并形成材料的過程,也是總結思考的過程。但是,材料應該是客觀全面的,以幫助我們總結成績和經驗、正視問題和不足。如果不重實效實干重包裝,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績”,那么就是給材料披上了形式主義的外衣。
少數領導干部工作不扎實,深入一線調研少,習慣于聽匯報、看材料推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材料中的虛功歪風。“作為上級部門,不能夠深入基層、不看實績看材料,把材料作為衡量和考核下級工作的依據,就會導致下級把精力花費在包裝材料上。此外,上級部門一些不實事求是、甚至急功近利的要求,也會導致下級為了應付檢查而專注于材料。”董新宇說。
也有干部表示,在中央大力要求改進會風、文風的當下,基層少數干部仍習慣于“材料出政績”的慣性思維,是自身思想落伍、沒有跟上中央要求的結果。基層需要能寫出務實、扎實材料的“筆桿子”,更需要能深入一線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的“泥腿子”。
好的工作材料來源于實踐。一份經過認真調研,經驗總結到位、問題分析透徹、對策建議可行的好材料,可以很好地推進工作。陜西省社科院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郭興全建議,要擠掉材料中的“水分”,就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讓干部有更多時間精力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用過硬的工作作風創造出經得起歷史考驗、人民認可的實績,作為工作材料的生動素材,以扎實的作風改進文風。
編輯:曾珂
關鍵詞:35人單位8人專寫材料 為1個詞討論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