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醫聯體建設開創“共享醫療”新局面
“劉院長,這個患者的片子請您指導一下,他的腫瘤指標很高……”從醫十余年的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鄧志平,在最近的會診中遇到了一個疑難病癥,于是他將患者的檢查結果用微信傳給了廣州的專家,遠程會診。(9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而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特別是優勢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導致就醫難、看病貴等問題在很多地區不同程度存在。
要解決這一問題,當然還需要加大投入,大力發展醫療事業,尤其是加強落后地區的醫療衛生建設,但是要說現階段在每個縣城都建一所三甲醫院恐怕也不現實,要讓每個縣醫院甚至鄉村衛生院的診療水平都達到“大院名醫”那樣的高度更不大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打破區域藩籬、推倒醫院圍墻,構建多種形式與規格的醫療聯合體,理順雙向轉診流程,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互通與優化整合,更好滿足各地患者群眾多樣化的就醫需求,無疑是一條現實的破冰之路和一幅值得期待的美好圖景。像文初這種湖南一個地級市醫院的醫生,就一個疑難病癥通過微信向遠在廣州一所大醫院的知名專家請教,憑的不是“私人關系”,而正是依托于兩家醫院建立的醫聯體機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共享互通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大勢,而醫聯體本質上就是一種“共享醫療”。可以預見,醫聯體建好了,將是一種“三贏”的結果。一方面,對于患者來說,也許未來足不出縣、不出市就能找到合適的醫院、看上心儀的醫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名醫大院的“上門服務”,而不必再去大醫院日夜排隊,甚至不得不求助于醫托號販子才能看上病、看好病。即使必須去大醫院就診,也將會比過去轉院更便捷、銜接更順暢、花錢更少。
另一方面,通過醫聯體就診模式將更多患者留在本地治療,能夠顯著減輕大醫院、“大醫生”的接診壓力,緩解醫患供求矛盾,還能通過資源共享、醫療協助發揮“大院名醫”更大的潛能、服務更多的患者。而對小地方小醫院來說,也能以此倍增治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給重急癥患者更大信心,有效消除過去那種留不住患者、看不好大病的尷尬。
此外,對于政府和社會來說,醫聯體建設不但有助于深化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以前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形成的醫療不公問題,還能切實避免醫療上的重復投入、重復建設和重復檢查治療造成的資源浪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初僅廣東省便組建了349個醫聯體,全省163家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可以說小地方能看“大專家”正在逐步變成現實。期待全國范圍內的“大醫聯體”建設能夠早日成型、不斷完善,讓“共享醫療”造福廣大患者、助力健康中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聯體 醫院 建設 患者 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