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劉仲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正式發布實施,從選拔錄取、履約任教、激勵措施、條件保障等方面,改進和完善了師范生公費教育政策。40年來,師范教育走過了哪些歷程?取得了哪些成果,本期采訪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奎委員暢談。
出校門前必須“站得住講臺”
記者:1980年,您考入西北師范大學數學系,當年的師范教育給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劉仲奎:1980年,是撥亂反正、恢復高考的第三個年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高等師范教育也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經過十年浩劫,當時的西北師范大學校園里,學校和師生,似乎都攢著一股勁兒——老師們拼命教,學生們拼命學,都想把耽誤掉的時間盡快趕回來。
我是從甘肅省通渭縣考入西北師范大學數學系的。在甘肅農村,老百姓對教師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尊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代表,是學問的象征,是道德的楷模,所以我很是為考上師范大學而自豪。那時候,學校的硬件設施和生活條件相對都比較落后。但作為一所有傳承的老學校,西北師大的教學規范和治學精神始終沒有斷。
當時,給我們上課的很多老師,有一大批老先生是從北平師大西遷重組西北聯大后留下來的。他們不僅有很高的學術造詣,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尤其是他們身上那種扎根西部的“西遷精神”和為教育事業風雨無阻、全身心投入的奉獻精神,始終影響著我們的做人和治學。
很清楚記得的一件事兒,就是有一位給我們授課的青年教師,在講到一個前蘇聯專家論證過的定理時,用反證法指出了它的錯誤。這讓我們非常驚訝和佩服。而且,給剛進入數學大門的我們,早早就種下了不認權威、只求真知的治學精神。曾經一度,我們都夢想能夠發現別人理論中的錯誤。果然不久我們班就有一位同學發現了一本自編教材中存在的錯誤。
記者:您在師范大學有30多年的工作學習經歷,在您學習期間,師范學校培養的師范生有哪些特點?
劉仲奎:1980年,全國師范教育會議召開,師范教育發展迎來了春天。
當時的師范大學,非常注重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我記得從踏進校門的那刻起,學校就有多年來形成的“早操制度”“晚自習制度”“周日晚點名制度”“寢室按時熄燈制度”等多項學習和生活上的管理制度,每天早上都是按時出操,晚上上晚自習,寢室按時熄燈,一天的生活被學校安排得很有條理。直到今天,大學養成的這些好習慣還影響著我的工作與生活。而這些習慣和規范的養成,就從一個側面體現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師職業倫理觀念的養成。
當時師范大學的課程設置上師范特點也非常強。當時,我們除了要研修本專業的各項課程外,俗稱為“老三門”的教育學、心理學、中學教學法也是必修的骨干核心課程。而且,這些課程的授課老師都經驗豐富、專業造詣很深,這些課程的考核也十分嚴格,不合格的同學都要重修。
尤為重要的是,師范大學都特別重視教育實習環節。像西北師范大學就和當地的一些優秀中學簽訂了長期的實習協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當時的實習小分隊,學校都要派出本專業從事教學法教學研究的資深教師跟隊指導,實習學校也會選派骨干教師擔任指導老師。這樣的“雙導師”制下,手把手地指導帶動,對實習生的教學能力提高十分有效。而且,對實習工作的要求和考核十分嚴格。上講臺前,實習生試講必須通過由指導老師和所在中學專業課老師的集體考核;實習期間,必須上夠多少節課,必須擔任多長時間的班主任,必須開展多少次課外活動等等,都有十分嚴格的量化考核。
在這樣一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體制下面,等我們走出校門的時候,教學技能已經比較嫻熟,都能扎扎實實地站穩講臺。
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也是下了功夫的。記得我在主講第一門課程《線性代數》時,和我同一個教研室的一位老先生和我約定,每次上課的前一天中午,我要把寫好的教案放在他家門口專為我設的信箱中,下午他修改好,晚上我取回,并領會理解他的修改用意,第二天才能上講臺。
這樣的一個好傳統,在西北師范大學一直堅持了下來。現在,我們學校的教育實習,正從兩個月延長到一個學期,目的就是進一步提升師范生的從教能力和實踐水平,培養真正能“站得住講臺”的優秀師資。
把優質教師教育向西推進1000公里
記者:近日,《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北京師范大學等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正式發布實施,而此時,正是實施免費師范教育試點政策10年整,從“免費”到“公費”一字之差,體現了對師范教育的哪些變化?
劉仲奎:“免費”到“公費”是一字之差,且師范生所享受的免繳學費、住宿費和補助生活費這“兩免一補”待遇不變。實際上,《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在履約任教年限、履約管理政策、政策保障力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和完善。可以說,這一字之差,卻解決了當前師范教育面臨的困境,從源頭上把更多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造就更多優秀師資服務國家基礎教育,同時再次推動師范教育的系統改革。
目前師范生免費調整為公費主要針對的是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地方重點師范院校的免費師范生政策如能隨之調整,這將是進一步煥發政策的“生命力”的大手筆。
記者:作為一所西部師范院校,西北師范大學在培養師范人才方面有哪些特點?
劉仲奎:“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作為百年師范院校,西北師大高度重視教師教育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構建了由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教育實習實踐體系等組成的新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形成了集“培養、研究、實驗、示范”為一體的、適應西部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實際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正是這樣的一個堅守,西北師大把優質的教師教育向西推進了1000公里,把高質量的教師培訓向西推進了1000公里。
目前,學校結合《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及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提出了“新師范”教育創新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將進一步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深化協同育人機制,貫通職前職后、“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建設一流師范專業,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改革、具有未來教育家潛質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卓越教師。
記者:2007年,國家提出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近些年來,西北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取得了哪些成果?
劉仲奎:2011年以來,西北師大承擔了兩項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免費師范生教育改革是其中的一項,特殊教育專業是試點專業。該項目實施年限為2010-2020年,試點方案審批后,學校成立了免費師范生教育改革領導小組,經相關部門多方論證和調研,從招生,培養方面明確了“免費”主要指免除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仍由學生本人負責。
項目的實施,填補了甘肅師范生免費教育的空白,標志著甘肅師范生免費教育改革的開始;把特殊教育專業列為師范生免費教育改革試點專業,做實了師范生免費教育工作;把教師教育優勢遷移到特殊教育中去,充分發揮了西北師大教師教育優勢;為其他地方師范院校開展師范生免費教育改革提供了經驗和示范;開展“甘肅省首屆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指導教師培訓”活動。
師范教育支撐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
記者:過去40年,中國的師范教育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劉仲奎: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地恢復。黨和人民政府對師范教育制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確立了師范教育在發展教育事業中的戰略地位,明確了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格局與改革框架,使師范教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86年3月,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基礎教育師資和師范教育規劃的意見》指出:“我國師范院校現有中師、師專、大學本科三級學制,為適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需要,三級師范都要充實、加強,分別穩定在各自的層次上作出貢獻。”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頒布,“國家鼓勵非師范高等學校畢業生到中小學或者職業學校任教,非師范院校應當承擔培養和培訓中小學教師的任務。”1999年3月出臺《教育部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明確提出建立混合開放型師范教育體制的思路,并從辦學主體、教育層次以及教師培養等方面,明確了當下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調整師范教育層次結構,由3級師范向2級師范過渡。至此,我國混合開放型的師范教育體制初步形成。
進入21世紀后,師范教育面臨巨大挑戰。2007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布實施《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教師教育體制的建設方向,鞏固了教師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新時期教師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14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系統培養新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成為指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行動指南。為從源頭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提供了強大武器。
40年以來,我國的師范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國家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師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師范教育體系。
記者:過去有一段時間,一些師范院校出現了“去師范化”的傾向,如今,不少中小學更青睞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這對師范院校多年來通行的教師培養機制提出了挑戰。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劉仲奎:我國的師范教育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師范教育支撐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準確地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特征和職業要求,也是對師范教育功能最恰當的表述。但是,在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師范大學向綜合化方向轉型,師范教育功能弱化;師范學院想摘掉師范的帽子改名升格,師范教育體系受到了沖擊,師范教育傳統被弱化,師范專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師范專業的獨立性和專業尊嚴受到嚴重挑戰。
近幾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等5部門關于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等一系列高密度高規格文件,對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全國師范院校應緊抓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機遇,正視挑戰,大力推進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優秀學生進入師范大學,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發展,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和大學結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健全的師范專業質量保障體系和專業標準,不斷提升教師教育培養質量,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
記者:曾經一度,大家很懷念“中師生”,較之現在的師范教育,當年的中師教育有哪些時代特征?
劉仲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各省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中等師范學校(簡稱“中師”),培養對象為初中優秀畢業生,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師。這些學生接受師范“全科教育”,文理兼修,體藝兼備,專業功底扎實,綜合素質較高。2000年前后,在“提高小學教師學歷”的要求下,同時由于培養層次低而缺乏對優質生源的吸引,或升格為師范專科學校,或改制后歸并到其他職業學校中去。
我個人認為中師有以下時代特征:首先,中師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學校不分系,每一個學生都要學習所有計劃課程,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經過全科培養成為合格的小學教師。其次,中師有嚴格的面試傳統和招收政策,保證了入門者初具“童心”潛質。而機緣巧合的是,中師教師在自己的教學藝術與課堂人生境界里,先行生成了作為自己職業性格特質的“童心”;并自覺致力于培養學生未來從教所必需的“童心”個性,這更是一種難得的機緣。三是扎根基層,促進了農村教育公平。從1983年到1999年,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中師學習,畢業后大部分扎根鄉村中小學,成為基礎教育的堅固基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他們為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付出了青春年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歷史應該銘記他們。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師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優秀畢業生,這些學生的優秀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態度、工作能力、教育情懷等。中師教育讓他們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優秀教師。所以,新時代我們更應該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
既要堅守師范教育初心
也要增強改革創新勇氣和魄力
記者: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與東部相比,西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還存在一定差距,優秀教師少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破解因教師人才不足導致西部教育發展緩慢的難題?
劉仲奎:西部教育發展,優秀師資是堅強后盾。西部大開發經歷了十年歷程后,2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時再次強調,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西部這片廣闊神奇的土地,承載著再現繁榮與輝煌的期許。
對此,建議國家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可設立西部專項或“西部學者項目”人才支持計劃,單列指標評審。設定在西部工作的年限,同時規定西部專項人才支持計劃只在西部有效。這樣,可鼓勵和穩定西部高校高層次人才,并通過他們穩定教師隊伍。同時,吸引東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工作。可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擴大西部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使得西部高校能夠培養更多的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層次人才。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在西部貧困地區更加有效地推進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此,建議國家支持西部各省區重點建設一所高水平師范大學。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西部省屬師范大學的學科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當然,西部高校更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要立足自身發展,明確辦學定位,不斷銳意創新,培養自己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要通過加強高端人才隊伍和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深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努力創建有利于聚集人才、穩定人才、激發人才活力和創造力的制度環境。
記者: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大量有關教師和教師培養的政策,對于未來教師隊伍建設,您有何期待?
劉仲奎:新時代,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目前,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文件、政策和標準。顯示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教師隊伍建設前所未有的重視,是指導我國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標準。
《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
師范教育要凸顯教師教育特色,走出特色發展的新路,既要堅守師范教育的初心,也要增強改革創新的勇氣和魄力。那種固守在傳統師范教育體系,關起門來辦師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師范院校的辦學特色必須有效對接新時代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變化新需求,充分利用政策紅利,進行內部結構調整:一是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健全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提升師范類專業的顯示度。二是整合全校資源,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夯實教師教育師資隊伍、提升教師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三是優化調整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對照《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設置課程,加強師范生培養的實踐環節,提升師范生實踐能力。四是創新培養模式,采用“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新模式,提升師范生培養的精準度,吸引優質生源進入師范專業學習;嚴把出口關,向基礎教育一線輸送“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優秀師資。
只有這樣,才能涌現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范類專業,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師 教育 師范教育 培養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