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一帶一路”開啟合作共贏新時代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的實踐表明,“一帶一路”既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引擎;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也為完善全球發展模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面向未來,“一帶一路”必將凝聚世界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書寫合作共贏新篇章。
“中遠荷蘭”號集裝箱船在上海洋山深水港進行裝卸貨作業(7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嘉林 攝
“一帶一路”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要具備戰略眼光,樹立全球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努力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航向。當今時代,和平發展大勢沒有改變,但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方面,世界面臨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突出,貧富分化日趨嚴重,特別是本屆美國政府固守叢林法則和冷戰思維,嚴重干擾國際秩序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動蕩沖突不斷,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網絡安全、全球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挑戰,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成為各國人民共同呼聲。中國順應時代潮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合作共贏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走出一條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一帶一路”建設不只是追求中方單一經濟利益,更不是像別有用心的人所誣稱的那樣搞“經濟霸權”,而是旨在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歷史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過一定的經濟援助,但都附有私有化、市場化等政治條件。事實證明,西方的所謂援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等難題。而“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為各國共同發展營造和平環境。5年來,各方通過政策對接,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英國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等發展戰略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對接,相關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合作共贏效應開始顯現。外國媒體和智庫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改變了亞洲、非洲一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人們能喝上干凈的水,能享受到現代交通、通訊、醫療衛生等便利條件,而過去西方國家的援助往往帶來政局動蕩,經濟也沒有提升。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為破解發展中國家發展難題指明了方向,為提升相關國家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平臺。
“一帶一路”有助于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一度促進了資本和科技的全球擴張,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這輪經濟全球化沒能體現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結果出現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西方國家經濟陷入困境,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逆全球化亂象叢生。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強調要實現從自由競爭、零和博弈到平等參與、互利共贏的轉變,這有助于克服過去經濟全球化不平衡、不公正的偏向,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詞。只有互聯互通,才能擴大開放,才可能使國際合作體量更大、程度更高,實現合作共贏。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以互聯互通為突破口,在沿線國家和地區規劃實施一大批項目,如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相繼開工,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正在積極建設,這些標桿性項目對增加所在國勞動就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經濟效能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推進經濟全球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很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窮國、一些被忽視的國家都被納入進來了。
“一帶一路”建設彰顯了國際合作的公平價值觀。沿線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平等參與者,都可按照自己意愿和自身實際需要選擇發展項目,妥善處理彼此利益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沒有對參與成員的“身份”進行限制。非洲大陸傳統上是西方的原材料供應地,而“一帶一路”建設則幫助其從全球產業鏈低端解放出來,埃塞俄比亞、盧旺達、肯尼亞等一批國家的經濟正駛入快速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也搶抓“一帶一路”商機,加緊商貿布局,打造新型全球貿易網。如今,“一帶一路”建設涉及領域正在不斷延伸,其意義不僅在于促進世界各國間的產能合作、互聯互通,更在于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方向發展,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益,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方面差異巨大,在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亦有所不同。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的人群如何和諧相處,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如何和平發展,關鍵在于尊重文明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在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深刻反映了當前世界各國人民對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的普遍期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高度的包容性,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各文明共存共榮具有普遍意義,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不斷開拓創新,關鍵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不斷創新外交理念,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重要引領作用。
“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力。歷經5年,“一帶一路”倡議已從理念變為實踐,諸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包容普惠、合作共贏理念深入人心。事實證明,“一帶一路”是文明之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一帶一路”建設全過程。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等指導性文件,要求“一帶一路”建設全程搞好生態環保合作,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綠色責任和綠色標準,把“一帶一路”建成真正生態綠色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為解決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新思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獨特貢獻。
(作者:柴尚金,系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基地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一帶一路 建設 合作 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