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雙一流”,怎么建
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6年,我國啟動“雙一流”新一輪建設以來呈現良好態勢,但調研也發現,個別高校在建設方向、建設重點等一些關鍵問題上還把握不準,不同程度存在認識不深、思路不清、機制不明、措施不強等情況。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建設高校的責任主體、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地位,引導高校深化認識,轉變理念,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確保實現建設方案的目標任務。
加強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的穩定支持
《指導意見》要求,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加強各類教育形式、各類專項計劃統籌管理,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以社會需求和學術貢獻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國際組織等相關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超前培養和儲備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相關人才。
在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方面,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哲學社會科學平臺建設;在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方面,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長的機制,精準引進活躍于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決杜絕片面搶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為;在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選派優秀學生、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機構訪學交流。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介紹,“雙一流”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核心是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主線是服務需求提高質量,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在突出學科優勢與特色方面,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的學科,加快培育國際領軍人才和團隊,實現重大突破,搶占未來制高點,率先沖擊和引領世界一流;國內前列、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科,圍繞主干領域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打造新的學科高峰,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國特色的領域、方向,立足解決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流學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此外,還要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的穩定支持力度,著力把中青年學術骨干推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前沿。
探索建立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綜合評價體系
“雙一流”建設,如何引導高校落實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指出,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培養多層次多類型的一流人才,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雙一流”建設的落腳點。學校不論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都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來開展。
對此,《指導意見》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各環節;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任務,加快實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專業;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資源,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政治過硬、行業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機制。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建設成效評價對“雙一流”建設具有重大導向作用。“雙一流”建設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堅持多元綜合性評價,以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服務貢獻和影響力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成效評價將定性和定量、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有關部門將按建設周期跟蹤評估建設進展情況,建設期末對建設成效進行整體評價,并根據建設進展和評價情況,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和建設范圍。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建設 雙一流 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