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尚處法律完善階段 個人征信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中新網上海8月24日電 (汪青)“縱觀美國的個人征信行業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中國目前與美國上世紀80年代左右發展情況較類似,處于法律完善階段。參考美國的發展路徑,中國的個人征信行業離成熟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嘉銀新金融研究院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近年來,隨著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網貸、消費金融等行業的發展,個人征信行業蘊藏著無限的需求和潛力,也成為了信用行業關注的焦點。
信貸規模直接決定了征信市場的大小。自2015年以來,中國消費信貸余額保持高速增長,增速超過20%。截至2017年底,消費信貸余額規模達到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消費信貸的快速增長,為個人征信帶來市場基礎,也對個人征信機構的信用評估業務提供市場空間。近年來,中國的互聯金融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征信并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需要。
自1999年上海資信開展個人征信試點以來,中國個人征信發展不足20年。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中國征信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2018年1月,中國互金協會攜8家批籌個人征信機構欲成立“信聯(百行征信)”,央行公示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批準籌建的8家個人征信機構獲牌事宜一再延遲,這與個人征信機構業務不獨立不無關系。
有支付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毋庸置疑,只有獨立第三方開展個人征信才更有公信力。而國內的商業征信機構并不是完全獨立的第三方。
2017年5月,央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曾公開指出,試點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存在業務閉環影響信息共享、業務及公司治理獨立性受限、信息誤采三方面的問題。
數據是征信行業的基礎,中國80%的數據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的數據開放度較低。而批籌的8家個人征信機構雖然都有大量的平臺數據,但都希望形成自己的閉環,客觀上分割了市場的信息鏈,而且每家的信息覆蓋范圍受到限制,信息不廣、不全帶來產品的有效性不足,也不利于“信息共享”,個人征信并未走出數據孤島的“囚徒困境”。
而信聯官網的正式上線,旨在打破征信數據“孤島”,與央行征信中心“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肩負著“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的重要使命,是中國征信體系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跨步。
展望個人征信業發展未來,嘉銀新金融研究院認為,征信業的本質是信息共享,如果沒有有效的信息保護,就不會有充分的信息共享。在人民銀行看來,個人信息保護構成個人征信監管的核心內容,對于個人征信機構要提高門檻,審慎從嚴批設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
而目前各家征信機構的模型多是基于自身平臺的金融交易、電商交易、社交或生活數據,是非結構化數據。信聯會按照相關規定,建立統一的個人征信標準。
此外,傳統信貸數據牢牢掌握在傳統征信機構手中,央行征信中心作為中國最大、最權威、最官方的征信機構,提供的是社會化、標準化、全局化的產品。新晉參與主體著手非傳統信貸數據的搜集和引用,通過與互聯網化的生活數據直接對接,將多元數據引入行業,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對行業的深度理解,提供定制化、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
編輯:秦云
關鍵詞:個人征信行業 法律 征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