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戚建國常委:讓綠色發展理念永駐人心
讓綠色發展理念永駐人心
——戚建國常委代表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的發言
7月上旬,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組織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重點提案督辦調研。我們所到之處,切身感受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在深入人心,青藏高原近百年來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局面正在得到扭轉。青海省在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生態責任方面做出積極探索,青海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實現重要轉變,青海湖更藍了更大了,祁連山更綠了更美了,青海人的綠色發展視野更寬廣更長遠了。實踐證明,全民綠色行動大有可為。青海的啟示是:
一、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青海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指示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號工程,生態立省理念變為社會行動。20世紀末三江源地區已經消失的近千個高原湖泊、濕地重現,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輸出58億立方米優質水。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作用進一步發揮,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水資源基地的戰略地位進一步鞏固。
二、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企業肩負重要責任。企業既是經濟生產的主體,也是生態保護的主體。青海既堅持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將全省面積的90%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又注重為企業打開綠色發展通道,設立柴達木、西寧兩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已成為企業人的自覺行動。三江源、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80座礦山轉產停產,建成25座綠色礦山,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
三、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必須從娃娃抓起。學校既是長知識的主課堂,也是培育環保意識的主陣地。青海扎實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開設生態保護課程,開展以學生促家長“小手拉大手”環保活動,使環保理念輻射到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在祁連縣城處處活躍著小環保員的身影,從街巷深處靜怡凈美的環境中可以看到小環保員的辛勤勞動。
四、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重在調動廣大農牧民積極性。如何把“叫農牧民干”變成“農牧民自覺干”,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青海堅持兩手抓,一方面生態文明教育深入鄉村農戶、田間牧場;另一方面把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使農牧民充分享受綠色發展紅利。健全完善“村兩委+合作社+環保志愿者”組織形態,全省家庭農牧場發展到1879家,各類合作社發展到8876家,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85%。農牧民普遍受益,僅三江源地區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就達8281元,十年間年均增長14.6%。
五、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青海堅持用特色文化吸引人,使旅游者在享受生活中學到知識,推動旅游業和文化、康養、體育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特色手藝傳承。2017年旅游收入達38153億元,占當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14.44%。
通過調研,我們也認識到:在把握好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關系、變生態資源潛力為經濟發展新動能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綠色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共識尚不牢固,仍需長期持續培育;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后的地區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可持續生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為此建議:一是進一步夯實全民綠色行動基礎,推動綠色發展理念“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形成系統保障、凝聚共識合力。二是健全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制度,使全民綠色行動依法依規有序開展。三是持續抓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在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采礦企業退出資金和環保志愿者活動等方面進一步給予支持,使青海加速實現從生態立省到生態強省的轉變。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