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90后”全國人大代表崔久秀: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邊疆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15日電題:“90后”全國人大代表崔久秀: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邊疆
新華社記者顧煜、段敏夫
立秋之后,地處帕米爾高原腳下的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迎來豐收季,家家戶戶的葡萄藤上掛滿了果實。葡萄架下,扎著丸子頭、身著襯衣的崔久秀,活潑不失干練,用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與當地群眾一同分享著豐收的喜悅。
“青年當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這是崔久秀常說的一句話。今年25歲的她是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黨委委員、薩依巴格社區第一書記。2014年大學畢業后,為了“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崔久秀選擇了新疆,開啟了這個“90后”山東姑娘的支邊生活。
“青春易逝,必須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回憶當初決定來新疆工作時的情景,她笑著說,雖然父母反對,親朋不解,“但如果讓我再次選擇,依舊會是同一個答案。”
一粒種子,生根發芽總是要穿透重重阻礙。從一望無際的大海邊來到黃沙漫漫的南疆,惡劣的自然環境、語言溝通不暢、飲食不習慣……突如其來的陌生感讓當時只有21歲的崔久秀有些難以招架。
“兒行千里母擔憂,我離家都快萬里了,想家是無法避免的。”每當和父母打電話,思鄉之情總是難以抑制,愛笑的她,有時也會忍不住一個人躲起來大哭一場,“雖然我很堅強,但也有愛哭的一面,這是一種調節方式。”
為了適應在新疆的生活,崔久秀主動學習維吾爾語,現在,她已經能用維吾爾語和居民流利交流,無論走在社區的哪個角落,總會被熱情的招呼聲包圍。
“剛開始畢竟年輕,大家還有點兒擔心我工作干不好,不過慢慢就越來越信任我了。”崔久秀任社區第一書記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給每戶居民發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她的姓名、職務和電話號碼,并且告訴大家有什么意見、建議,可以寫下來,塞進信封交給她。
發下去的信封收回來后,崔久秀對群眾反映的內容進行了梳理,一共收集到72個問題,主要涉及修路、燃氣、供暖等。凡是社區能解決的,她立即受理辦妥;解決不了的,也都立刻反映到上級部門,并做出答復。
除此之外,她幫助轄區下崗婦女創辦服裝加工合作社、縫紉培訓班,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條件,社區居民因此親切地稱她為“小崔古麗”,“多積尺寸之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心才會越來越近。”
今年76歲的吐尼沙汗·蘇來依曼是崔久秀的結親戶,崔久秀每周去老人家定期探望,在聊家常中幫助老人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這些細微的舉動,讓吐尼沙汗老人非常感動,老人還專門給崔久秀送了一面錦旗。
“其實我沒有幫她解決特別大的困難,只是看到了老人就想起了我的爺爺。”崔久秀說,那年離家時,爺爺站在青青的麥田前目送她上車。而麥子熟了兩茬、田園又青之時,當她再次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時,爺爺卻不在了,“我再也聽不到爺爺哼的小曲了,也見不到他種的那片田園了。”
今年,崔久秀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一年多沒回家的她,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拿著鮮紅的全國人大代表證跑到爺爺墳頭“放肆”地哭了一場,“對爺爺我很愧疚,但我完成了爺爺對我的囑托。”
“古麗”是花兒的意思,“小崔古麗”正在祖國邊疆華麗綻放。入疆4年來,她從一名海邊丫頭成長為幫居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小崔古麗”;從一名大學畢業生成長為全國人大代表,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榜樣。
“我們是新時代的支邊青年和新時代的‘疆一代’。”和師弟師妹們交流時,崔久秀總會說,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如果我們不愿付出,或許以后就需要更多人付出,使命的背后,是一代代有情懷、有擔當、有干勁的有志青年“把青春和夢想都安放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將祖國與自己的夢想聯系起來,把愛國愛疆作為一生的信仰,像胡楊一樣扎根祖國西部邊陲”,是崔久秀的夢想,也是所有支邊青年的共同理想。而今,越來越多的青春之花正像種子一樣在南疆大地生根發芽,成為一支熱愛邊疆、守護邊疆、奉獻邊疆的生力軍。
編輯:秦云
關鍵詞:90后 全國人大代表 崔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