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找準病根才能根治搶跑的幼小銜接班
正值暑期,不少學生報了培訓班,每天到校外輔導機構學習。只不過,今年報班學習的學生里,出現了學前班畢業的準小學生身影。據報道,這些孩子每周來培訓班兩次,暑假幼小銜接班的學費為3萬元。多家機構表示,“幼升小”的孩子若這個暑假在培訓班學習,可掌握3000個漢字、100以內加減法和簡單的英語會話,還可以基本掌握漢語拼音。
5歲的孩子能學什么、該學什么,這兩個問題因為幼小銜接班的出現,打破了其應有的時間規律與常態路徑。幼小銜接班,將揠苗助長的搶跑游戲玩到了極致。5歲,本是懵懂孩童,正處于自由自在、天真隨性的狀態,卻被家長剝奪了童真與快樂,學習生活被提前透支了。幼兒小學化,小學高中化,高中成人化,這些由來已久的問題始終難以根治。
大家都知道,競爭效應有兩種趨向,一種是正面激勵,另一種是負面透支,也就是打雞血式競爭造成的惡果。在絕大部分家長追求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和“比別人先行一步”的教育理念下,“幼升小”的銜接時間進一步提前是必然現象。而將學前教育提高到四五年級的水平,要求孩子掌握3000個漢字,同時學習英語會話等,這種“銜接”也就變了味道,搶跑太過超前。
盡管各地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的工作已開展多年,如2011年江蘇省教育廳在學前教育與職業教育專題研究班上出臺的“幼兒教學標準”,明確幼兒園不再教授唐詩宋詞、算術等小學教學內容;2012年,該省教育廳再次發出通知,禁止幼兒園教拼音、算術和外語。但實際上,隨著培訓模式由校內向校外的轉移,幼小銜接班早已遍地開花,有了龐大的市場。
為何日益嚴苛的行政命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反倒讓其變得更加嚴重?一個最基本的共識是:優質教育人才選拔的應試化和校外培訓機構管理的松散化。時下,優質教育依然稀缺,而在教師考核尤其是升學率的剛性要求下,教師群體中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填鴨式教學模板。而校外培訓的科目與內容,正巧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家長一致認為校外培訓班可為孩子的校內教育提供支持。若不能解決這兩個誘發內因,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就會淪為空談。
按照國家教育部等部委出臺的文件看,雖然嚴禁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堅決懲治招生入學組織測試等行為,但實際上,各學校都在組織類似的測試,只不過方法上變變花樣:或委托培訓機構實施;或組織入學前的分班考試,將學生按資質進行分類,從而對優秀學生進行內部資源再分配。這種資源的不平等,觸發了公眾獲取教育公平的焦慮。
之所以如此,教育政績的利益驅動讓裁判員又成了運動員,再加上“市場自由”作為馬甲,使得監管無法對校外培訓機構形成真正的震懾威力,也未能形成合力。找準了這個病根,根治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一手抓市場培訓機構的規范化,一手抓學校選拔方式的公平化,就能讓就近入學和均等分配等政策落實,讓義務教育的資源分配更加公平。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銜接 幼小 接班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