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科學精神容不下“圈子化”

2018年08月10日 14:54 | 作者:夏振彬 |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圈子,本是個中性詞,并無褒貶之分。作為“社會人”,只要我們參與社會交往,都會隨之產生生活圈、朋友圈、創業圈等等。這再正常不過。

科研圈,也是如此。高校學生、學者等對此都深有體會。比如以導師為核心,從學生到歷屆師兄師姐,會自然地形成圈子;有學者會因為相近的理論主張,遙相呼應,形成“學派”;還有人會因為志氣相投,在學術道路上相互扶持,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因共同致力于科學研究而組成的圈子,這個可以有,并且有益于學術交流、科學進步。

但科研“圈子化”卻是壞風氣。什么是“圈子化”?說到底,就是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不分是非對錯,只看親疏遠近,只區分是不是“自己人”,為此拉幫結派,講究哥們義氣,甚至黨同伐異,互相攻擊詆毀,不擇手段。前段時間,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抒這樣描述“科研圈子”:“占山為王,培植勢力,為爭奪資源,各山頭之間時不時還得火拼。”其中的江湖習氣,可謂觸目驚心。

應該說,科研領域存在一定的“圈子化”,并非普遍現象,但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首先,科研“圈子化”違反科學精神。舉例而言,對于科研基金項目的申請,一些學術帶頭人、名師的嫡系學生更容易申請“中標”,而沒有背景、沒有資歷的科研人員往往望塵莫及;個別科研評獎也是一樣,越是拉幫結派,“互相幫襯”就越容易獲獎,不跑關系、結圈子,則勢單力薄。如此“圈子化”,直接導致一些科研圈淪為交際圈,讓科研與利益、人際關系等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與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背道而馳。

更進一步,科研“圈子化”嚴重污染學術生態。正所謂“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科研“圈子化”所影響的不只是科研項目、評獎等,還會劣幣驅逐良幣,污染學術生態。比如身邊就有青年高校教師吐槽,為了自己的學術成果被認可,不得不琢磨如何拉關系、找門路,不得不在學術圈里認老鄉、攀校友,因為只有進入某個圈子,才能“互幫互助”……試想,如果科研人員忙于搞厚黑學、行潛規則,熱衷于拜碼頭、結圈子,并為此嘗到甜頭,哪還有心思潛心科研攻關?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而這個“人”字,必須是一個干凈的、大寫的人。打破科研“圈子化”,我們要從機制體制入手,全面鏟除學術江湖滋生的土壤和環境,進一步完善科研監督、管理、評價等體系。當然除此之外,在“總開關”上下功夫必不可少。“欲影正者端其表”,只有每個人心有所畏、堅守底線,堅決抵御不良思想和風氣的腐蝕,才能將“圈子文化”根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圈子化 科研 科學 精神 學術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A网免费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精品视频 | 亚洲少妇综合一区 | 一级视频国产免费 | 综合系列国产91 |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