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美麗庫布其 美麗庫布其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沙漠腹地也能綠意盎然
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一景
頭伏10天還沒有結束,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就連降了三場喜雨。氣象部門數據顯示,這三次的降雨量達100多毫米,超過了30年前一年的降水量的總和。“沙漠下雨就是下油,就是下財富。這充分說明,庫布其區域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這種天氣已經成為常態,這是沙漠變成綠水青山的最好例證。”
7月24日,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帶著這份欣喜,從北京趕回庫布其。前一天晚上,他拿到了一份由中國林業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楊文斌和來自中科院、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多位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億利庫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報告》做出的最終評定。報告從治沙、生態、產業和扶貧多個維度總結了億利庫布其治沙成就,指出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910萬畝,創造了5000多億元生態財富,使10.2萬沙區民眾受益。
“這個區域是庫布其沙漠最后治理的一塊,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王文彪曾擔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年間,他撰寫提案、參與調研,積極推動著庫布其乃至烏蘭布和、騰格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態治理,向全國更向全世界推介出綠富同興的庫布其模式。
近日,他再次帶領記者走進位于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最西部的沙漠生態修復區。非常驚訝———在沙漠腹地一片水草豐美,看到了水鳥飛舞,聽到了蛙聲一片,呈現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綠意盎然大森林”的美好景象。
王文彪說,億利資源集團在內蒙古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堅持治沙30年,一直有人關心三個問題:第一,作為企業,為什么要治沙?第二,這么多投資,錢從哪里來?第三,企業是逐利的,治沙利從何出?
“今天我想說說掏心窩子的話。我出生在沙漠邊上的村莊,‘根在杭錦旗,魂在庫布其’。童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就是饑餓和沙塵暴。在我印象中,瘦弱的母親想盡各種辦法讓我們兄弟三人填飽肚子,但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餓得走不動,書包都背不動;吃飯睡覺都是沙子。”
杭錦旗庫布其在上世紀80年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人均收入只有兩三百元。俗話說“兒不嫌母丑、子不嫌家窮”,王文彪說,人都是有情懷的。而他的話里話外,體現著一種家國情懷。
“我對沙漠理念的理解和別人不一樣,我總是把沙漠當做一種財富,我把沙漠的問題看做機遇。庫布其是沙漠,也是我的家園,我就想盡我所能去改變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園。再后來,我們把家門口的沙漠治理好,又走進祖國西部的幾大沙漠,努力讓祖國大地的沙漠越來越少,綠洲越來越多。”
王文彪和那座沙海子里老鹽場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1988年,他到杭錦旗鹽場當場長后,第一個場長令就是“5塊錢治沙”,從每噸鹽的收益中拿出5塊錢種樹,這是為了遏制風沙吞噬企業鹽湖,保住企業飯碗。后來修穿沙公路,也是為了生存,不修路產品就運不出去,修了路才掀開了沙漠神秘的面紗。
治沙的錢從哪里來?
從“5塊錢治沙”開始,億利逐漸形成了“公益與產業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30年來,億利公益性投資33億元,產業性投資380億元,政府投資7900萬元。“回頭看,第一個十年是純輸血,就是從億利的主業每年拿出10%到20%來進行治沙;第二個十年是輸血+造血;后十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完全是造血,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
30年,當年的王場長白了少年頭,當年的庫布其出現了綠洲。三代治沙人把風沙變成了風景,黃沙變成了黃金。引用庫布其移民新村道圖嘎查67歲老支書陳寧布的一句話:“現在在庫布其,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錢。”
30年,33億元,王文彪看到了“綠水青山”的回報,也看到了“金山銀山”的回報。億利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形成了“1+6”立體循環生態產業體系———綠化了一座沙漠,培育了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大產業。現在億利每年沙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主要來自醫藥、旅游、光伏、工業、肥料、飼料等,利潤約8%至10%。帶動沙區10多萬農牧戶脫貧,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直接脫貧3.6萬人。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沙漠 庫布 億利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