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旅游扶貧“黃金十年”的道路與經驗
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村)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有1400多戶、6000余人。在成功發展旅游之前,西江村還是一個偏遠而貧窮的苗寨,村民吃飯靠種地、掙錢靠打工。2008年至2018年,歷經十年的持續發展,西江千戶苗寨已經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民族文化旅游勝地,其探索實踐出的“西江模式”也廣為人知。在旅游的帶動下,整個村寨總體上實現小康,不僅基本解決了“脫貧”難題,還實現了“創富”,成為十年來我國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典范。本課題組基于在西江的深入調研發現,在西江旅游扶貧的“黃金十年”中,村民普遍從旅游發展中受益。同時,通過實施“景區帶村”的帶動戰略,西江的旅游開發對周邊村寨和全縣的脫貧致富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課題組認為,西江的面貌煥然一新,與西江旅游扶貧的獨特做法與經驗密不可分。對于西江未來的發展路徑,課題組認為在脫貧的基礎上繼續“創富”是西江旅游業發展的重任,并對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2017年的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旅游公司供圖
一、 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扶貧的獲益形式
自2008年正式進行旅游開發以來,西江千戶苗寨的農戶都享受到了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旅游收益成為村民最主要的收益來源。
(一)經營性收益。西江苗寨的村民利用自有房屋住所、租賃他人場地以及公益性攤位進行各種經營而獲得了收益。村民的經營內容包括自辦農家樂、開辦旅社客棧、設小吃攤點、售賣民族工藝品等。截至2017年7月,據不完全統計,西江千戶苗寨景區(下文簡稱“西江景區”)的農家樂(食宿)經營戶達到378戶,其中西江本地經營戶有167戶,占總經營戶的44%。據不完全統計,農家樂的經營性年平均收入在9萬元以上。為了解決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發展問題,以及平衡因為地理位置不同等因素帶來的農戶收入差距,近年來,雷山文化旅游園區綜合執法局啟動了劃行規市工作,并于2017年在西江景區內設置了311個公益性攤位,以極優惠的價格提供給西江村民經營。就經營性收益而言,僅農家樂和公益性攤位兩項經營內容就讓西江苗寨的478個家庭受益,其受益面覆蓋到西江苗寨總戶數(約1400戶)的34%。
(二)獎勵性收益。西江千戶苗寨名揚天下,正是因為苗寨內吊腳樓戶戶相連,依山而建,規模宏大,這一獨特的建筑景觀是西江村民集體所有的民族文化遺產。為有效保護西江苗寨的吊腳樓建筑并鼓勵村民保護和傳承苗族文化,自2009年起,政府開始啟動民族文化保護獎勵工作。政府投資設立了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西江旅游公司”)負責景區經營,按照“保護一方山水、傳承一方文化、促進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推動一方發展”的基本出發點,每年將一定比例的門票收入以民族文化保護獎勵資金的形式返給當地村民。獎勵金額由原來門票收入的15%提高到現在的18%。從2011年到2017年上半年,景區累計發放民族文化獎勵經費1.12億元,戶均累計獲得收入約8萬元。從整體而言,民族文化保護獎勵惠及西江景區每家每戶每人,實現了村民全覆蓋。
(三)資產性收益。西江苗寨村民的資產性收益主要包括房屋出租、門面出租和田地出租等。根據地段不同、淡旺季差異,其租金收益差異較大。2017年8月和2018年1月,課題組對西江景區的1154戶家庭進行了經濟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非出租農戶有743戶,出租戶有411戶,出租戶占比為36%。西江還有部分農戶出租土地,以滿足游客進行農事體驗的需要。2017年下半年,西江旅游公司在西江苗寨租用了近300畝的田地用以提升苗族農耕田園景觀,西江苗寨約有25%的農戶家庭因此而受益。
(四)就業性收益。在實施旅游開發之前,西江苗寨農戶增收主要依靠外出務工。2008年以后,外出務工人員開始大量回流到西江,并在景區內充分就業。據課題組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年在景區內務工的人數有2000至3000人,其中,西江苗寨村民有1000至1600人,每人每年打工收入在3萬至5萬元不等。尤其對于沒有房屋出租和經營項目的農戶家庭來說,在景區的就業性收益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 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旅游扶貧的實施效果
西江苗寨旅游扶貧最大的成效就是經濟收益的增加,且對西江村、西江鎮以及更大范圍的雷山縣、凱里市、黔東南州、貴州省都具有不同的區域帶動效果。
(一)農戶的家庭收益大幅增長。其一,人均收入增長較快,家庭總收入明顯提高。經課題組調查和綜合測算,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年收入為22100元,與2007年的1700元相比增長了12倍。其二,旅游業成為農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大部分普通農戶家庭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2008年以后,收入結構開始轉化為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農業收入為輔,經營性收入和資產性收入逐漸增加,且這兩項收益相對較高。總體而言,西江苗寨的各家各戶都從旅游發展中受益。其三,家庭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休閑娛樂消費逐漸增加,成為主要消費內容之一,農業生產性消費逐步淡出消費領域,開店、裝修、建房、辦企業等投資性消費所占比例最大。
旅游開發前、后的西江千戶苗寨南貴一角李玉貴攝
(二)社區貧困面貌總體改變。其一,景區收入大幅增加。西江景區旅游綜合收入從2008年的1.02億元猛增到2017年的49.91億元,增長了約48倍。其二,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景區的服務接待設施建設不僅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其三,西江經濟實現整體轉型。經濟結構從以傳統農業為主向以旅游服務業為主轉型,就業結構從農業向非農業轉變。其四,西江人居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民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了家庭養殖,更注重庭院的美化;景區進行了環境改造,妥善處理了生活生產廢棄物。旅游發展不僅改變了西江苗寨的人居環境,還打開了農民的視野,提高了農民的文化自信。
(三)全面帶動區域脫貧。西江苗寨的旅游開發實現了由點到面的帶動效應。其一,對周邊村寨的帶動效應:當地黨委、政府實施“景區帶村”戰略,通過產業帶動、發展帶動和就業帶動等,讓周邊村寨的百姓與西江村民一道,共享旅游發展“紅利”。其二,帶動縣域的脫貧致富。2017年,雷山全縣旅游綜合總收入為77.37億元,其中西江苗寨的收入占比達到64%。經保守測算,雷山縣域內有5000人以上的群眾直接或間接地依托西江旅游業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旅游開發后西江千戶苗寨日益井噴的“客流”西江旅游公司供圖
三、 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扶貧的經驗總結
(一)發揮政府整合旅游開發資源的積極作用。
西江苗寨的文化旅游業蓬勃發展并產生了旅游扶貧的重大社會效應,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發揮了整合旅游資源的積極作用。省、州、縣各級政府抓住了西江旅游發展的機遇,共同發力,借貴州省旅游發展大會以及各類項目建設的機會,解決了各方面難題,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接待能力培訓、招商引資、市場營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等。當地政府在西江苗寨的旅游開發中積極作為,成立綜合執法局進行景區管理,成立由政府控股的西江旅游公司負責經營,村兩委與村老年協會協同參與西江景區的經營管理工作。這些措施使西江發展成為管理有效、經營高效的新型景區。
(二)創新公司主導的高效市場化運作。
旅游業是集產品、服務和客源為一體的產業,具有很強的市場性。為進一步活化旅游市場,提高旅游發展效率,2009年,雷山縣人民政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注資成立了國有獨資公司——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整個景區的景觀打造、經營服務和市場拓展。近十年來,該公司對景區起到了引領文化、引領客源、引領市場、引領服務、引領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品牌塑造的帶頭示范作用,為西江的旅游扶貧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三)建立門票收益分配的普惠制度。
就獎勵性收益而言,自2009年起,雷山縣委、縣政府就開始著手建立民族文化保護獎勵制度。西江旅游公司的經營收入取之于社區,也主要用之于社區。西江旅游公司大部分員工來自于當地苗寨。從八九十歲的老人到年幼的孩子,村民們都參與了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把苗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既保護和傳承了苗族文化,也從中獲得收益。西江旅游公司從社區利益出發,建立門票收益共享普惠制度,是西江旅游扶貧的成功秘訣之一。
(四)堅持旅游扶貧的內源式發展。
西江苗寨的自我發展是政府、當地村民和社會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西江苗寨的內源式發展并非理論先行,而是在實踐中探索出的獨特發展模式。有學者認為,內源式發展理念源于對現代化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強調本土資本的開發與強化,以及發展效益的本土獲得。因此,內源性發展是一種主要由發展地區內部來推動和參與、充分利用發展地區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尊重自身的價值與制度、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而不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模式的發展。我國長期以來強調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工作方法,說到底就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方法與內源式發展理論不謀而合。西江苗寨探索出的發展模式創新性地運用了群眾工作方法,充分印證了內源式發展理論。
(五)堅持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
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是我國西南山地民族經濟發展的特色模式之一。在我國西南山區,大型農業和工商業缺乏競爭優勢,這里更適宜發展山地農業和特色工商業、山地民族文化旅游業。但這種模式普遍存在著產業化發展分散、產業點規模小導致聚集效應不明顯、產業鏈較短導致產業化成本高等問題。而“西江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帶來的競爭優勢。在西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大市場中,更為聚集、規模較大、產業鏈呈現網狀復式結構的集群化發展,能夠迅速占領同類市場,讓消費者聚集于此,產生凝聚效應。
西江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是“西江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西江是典型的民族村寨,苗族人口比例達99.5%,苗族文化體系比較完備,其原生信仰、語言、習慣法(村規民約)、婚喪嫁娶習俗、生活習慣、文學藝術等文化事項都獨具特色。在這樣的民族地區,通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集群化發展走出特有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具有開創性意義。
(六)走鄉村振興發展的特殊道路。
西江苗寨通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實現了農業經濟向文化旅游服務業的轉變。這樣的鄉村振興發展具有時代和區域的特殊性。沒有東部發達地區的迅速發展,就沒有西江廣闊的客源地、消費市場和龐大的資金來源。這是改革開放的時代產物,是在外部條件比較成熟的情況下,西部的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具體事例。在西部民族地區的眾多村寨中,西江苗寨創造出了“西江模式”,其成功之處在于西江苗寨把握了自身的特殊優勢,即民族文化資源的唯一性和富集性,并選擇民族文化旅游業作為發展路徑,通過“一業帶三產”,即旅游業帶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全面發展,最終實現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差異化發展。
(七)以旅游“三變”改革走共同致富新路徑。
自2008年以來,在雷山縣委、縣政府的直接領導下,西江苗寨的旅游開發者就一直進行著與旅游產業“三變”高度契合的共同致富路徑的探索與嘗試。
在資源變資產方面,民族文化遺產是西江苗寨最為寶貴的資源。西江苗寨的傳統節慶、風俗、歌舞等,以及西江苗寨擁有的幾十項州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旅游業得以開展的重要基礎。十年來,在旅游業的強勁帶動下,西江苗寨的旅游開發者把這些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變成了發展的資本,通過市場運作,實現了資源到資產的轉變。
在資金變股金方面,西江苗寨村民通過運用各種國家涉農優惠貸款、籌措自有資金、村民共同出資等方式開辦農家樂等旅游經營實體,把資金化為可以發展和分紅的股金。在西江苗寨幾百戶旅游經營個體戶中,通過入股獲得分紅的農戶不在少數。
在農民變股東方面,西江苗寨旅游開發十年來的最大特征在于,西江村民作為苗族文化資源的持有者,實際上是民族文化旅游收益的大股東。民族文化保護獎勵機制讓每戶村民每年有上萬元的收入。村民共享旅游發展帶來的收益,這就是農民變股東最有力的證明。
(八)注重培育社區脫貧致富的主體性。
為了鼓勵、引導村民合理開發旅游,培育社區脫貧致富的主體性,早在2008年,雷山縣委、縣政府以及旅游部門就對西江景區18戶有意愿、有能力的農家樂接待戶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幫扶,引導他們參與旅游開發,開展各種旅游經營活動。經過十年培育,西江催生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脫貧致富的內生主體。截至2017年,在西江300多家農家樂接待戶中,超過1/3是由西江本地人經營的。這些經營主體構成了西江苗寨脫貧致富重要的內生動力,大大提升了村民脫貧致富的能力。
(九)盤活資產性收益,提高村民創富能力。
西江旅游扶貧十年的發展證明,民族文化保護獎勵的制度性收益和村民打工的就業性收入只能解決大部分村民的貧困問題,要實現致富或創富,必須有資產性收益作為保證。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村寨里的吊腳樓具有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近十年來,西江苗寨有1/3左右的農戶家庭收入急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游盤活了房屋資產的收益,村民的房屋每年能夠獲得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租金收益,這大大提高了西江村民的創富能力。
(十)實施“景區帶村”戰略,增強旅游扶貧輻射力。
在2008年實施旅游開發后不久,雷山縣委、縣政府開始實施“景區帶村”旅游發展戰略,使更多的周邊村寨共享西江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作為全國80個“景區帶村”示范點之一,西江苗寨的“景區帶動”主要體現在產業帶動、發展帶動和就業帶動三個層面。就產業帶動和發展帶動來說,西江景區帶動了周邊的腳堯、連城、黃里等村寨大力發展茶產業,西江游客數量的井噴式增長也讓附近素有“銀匠之鄉”的控拜、麻料等村寨實現了銀飾產業的擴張。2017年,隨著西江大西門服務區和“苗界旅游綜合體”的落成,當地以營上村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在西江鎮僅次于西江苗寨核心景區的旅游服務聚集區,在連城、營上等村落催生出了旅游產業鏈。在就業方面,西江苗寨景區附近各村寨有數以千計的村民不間斷地在景區內打工。在旅游旺季,每個村民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此外,西江苗寨旅游的規?;獙τ谡麄€縣域經濟乃至周邊縣市的發展產生很大的正效應,發揮出巨大的旅游帶動示范作用。
四、 西江千戶苗寨深化旅游扶貧的建議
通過十年發展,西江苗寨的旅游扶貧卓有成效,為國家級貧困縣雷山縣于2018年整體“減貧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彰顯了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西江模式”在脫貧致富上的巨大作用。在“脫貧”的基礎上如何繼續“創富”將是西江苗寨未來旅游發展的重任,課題組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發揮政府在利益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西江苗寨旅游扶貧取得較大成功的同時,在社區內部也產生了旅游收入失衡的現象:高收入家庭除了有民族文化保護獎勵性收入外,還有經營性收入和資產性收益等;低收入人群除了民族文化保護獎勵性收入和打工收入外,缺乏其它收入來源;住在觀景點附近或臨街位置的居民的資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遠高于住在其它地段的居民的收入;部分農戶家庭經營能力欠缺,在文化旅游產業中難以獲得較高收入。為此,在產業開發規劃、旅游扶貧項目實施、旅游收益分配等環節,都需要政府積極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隨著西江文化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西江景區不僅需要進一步把西江的文化旅游產業做大做強,還需要妥善做好經濟利益分享的工作,尤其要重點解決好旅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逐步培育和形成更加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
(二)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扶持。
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西江苗寨的四個片區總體上都能受益,但由于平寨和南貴兩個片區處于旅游核心區,游客量較大,村民無論開辦農家樂或出租房屋都具有十分便利的條件。羊排和東引兩個片區地勢較高,吸引的游客較少,旅游發展相對滯后,其經營場所和房屋土地的增值空間不大,村民從旅游發展中獲利不高。為此,要充分解決幾個片區旅游發展失衡問題,既不能挫傷領頭羊的積極性,又要兼顧社會效益,加強對兩個弱勢片區的政策扶持。在旅游扶貧實施過程中,要進一步考慮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特別是對于老人、婦女、兒童以及相對偏遠區域的住戶,要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具體需求,提高對他們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景區拓展步伐,解決高速發展與服務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
目前,西江景區旅游業高速發展與落后的接待能力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景區經過了多次擴建,政府著力加強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仍然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在重要節假日和旅游旺季,核心區游客擁擠不堪,游客仍然存在“一票難求,一房難求,一飯難求,一車難求”的焦灼情緒。部分游客抱怨西江“過度商業化”,這說明游客對西江景區文化旅游仍抱有更高的期待。就內部發展而言,針對西江景區內部各村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縣委、縣政府已連續啟動了多個文化點的建設和環寨公路的修建,目前,還需加大東引和羊排片區的開發力度,盡早打通山上和山下的旅游環線,打造好“嘎歌古道”“嘎歌天街”“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等文化節點,同時布置好各種旅游業態,從而帶動山上更多的村民參與旅游開發,使其及早獲益,共享旅游發展“紅利”。就外部發展而言,2016年前后,西江推進郎德景區二次開發建設步伐,實現了跨越鄉鎮的景區大聯合。建議政府考慮將附近的干榮、開覺等村寨納入景區保護性開發范圍,避免旅游輻射區散亂的搭建行為對景區的破壞,減少景區未來的擴容、改造成本,進一步提高旅游扶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邢啟順 李天翼 盧鳳濱 嚴賽)
【作者邢啟順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李天翼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盧鳳濱系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嚴賽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西江模式’研究”(項目號:17BMZ065)的階段性成果?!?/p>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西江 旅游 苗寨 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