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一位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的堅守
新華社南寧8月1日電題:一位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的堅守
新華社記者吳小康、曹祎銘
“我們村的第一書記叫陸政,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叔叔”“自從書記來了以后,我們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村里的路也修好了,從以前的泥土路變成現在的水泥路,家家戶戶還安裝了互聯網”……
今年4月,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納小學6年級語文教師黃宏寧,給班上學生布置了一份作業:圍繞身邊熟悉的人物寫一篇自由命題作文,學生王西萍寫的是弄納村駐村第一書記。“她的文字雖然稚嫩,但透著真情實感,因此我在課堂上把這篇作文當做范文朗讀了一遍。”黃宏寧隨后將這篇作文上傳到一個扶貧工作群里,“陸書記”的扶貧事跡開始為更多人所知曉。
王西萍作文中寫到的陸政,2015年到弄納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兩年任期結束后,他又主動申請留任。
記者日前在弄納村見到了陸政。32歲的他個頭不高,嗓門很大,皮膚曬得黝黑,走起路來虎虎生風。采訪期間,陸政不時要接聽電話,有村民詢問事宜的,有上級部門安排工作的,其間還臨時出去與人洽談一個項目——他太忙了!正值暑假,6歲的兒子來看望陸政,可他顧不上,大部分時間里,孩子只能和村里的小朋友們待在一起。
“弄納村離縣城130多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也有8公里,是全縣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說起村里的情況,陸政如數家珍。弄納村屬于深度貧困村,至今貧困發生率仍高達41.9%。“進村的路坑坑洼洼,車子都開不進來,有的村民住在破舊的木板房和泥瓦房里,家里一件像樣的電器都沒有。”陸政仍記得初來弄納村的印象,那時全村貧困發生率超過70%。
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產業帶動、村民素質低,一個個問題像繩子緊緊束縛住了弄納村的手腳,要打開局面,就要盡快找到突破點。從哪里著手呢?經過多次調研、再三思索,陸政瞄準了水。
弄納村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地區,老百姓長期面臨“水困”。全村17個屯,只有4個屯有飲用水源,全村2300多名村民大多靠“望天水”生活,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每天走幾公里山路去挑水。水除了供人飲用,更是發展生產不可或缺的資源,“從種養到建房屋、修路,樣樣離不開水。”在后援單位縣水利局支持下,陸政帶領村民們修建供水管網和地頭水柜,經過3年多努力,目前全村用水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水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弄納村發展的“命門”。在上級支持下,弄納村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硬化后的入村道路平坦寬闊,老舊的木板房已難覓蹤跡。貧困戶劉凡周剛建了一棟新房,家里還養起了牛羊,“以前用水緊張,建房子用水都不夠,現在情況不同了,家里不僅通上自來水,還修了一座水柜。”
產業也在穩步發展。陸政指導村民成立了養殖合作社,以“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動群眾養雞、養牛、養豬、養鴿子。貧困戶侯紹文和妻子均為殘疾人,共養育了3個孩子,在合作社帶動下,他們家養了5頭豬、6只羊,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由于工作出色,陸政被評為“優秀第一書記”“先進工作者”。小學生王西萍常在村里碰到陸政,“他總是很忙,有時在開會,有時帶著大家干活,周圍的人經常說起他做的好事!”在13歲的她看來,陸政的身上充滿正能量。
陸政卻沒有絲毫松懈。記者日前在弄納村采訪時,有外地老板前來洽談養殖項目,“我希望引入更多企業,有了扎實的產業帶動,村民們才能穩定脫貧。”陸政也深知教育對于脫貧的意義,眼下他還在為改善孩子們的教育條件而積極奔走。
編輯:秦云
關鍵詞:深度貧困村 第一書記 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