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你是否會為智能配置埋單?
手機AI時代到來
你是否會為智能配置埋單?
近兩年,繼全面屏、雙攝像頭后,人工智能成為另一項手機市場的“標簽”。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所有主流手機廠商都踏入了AI時代。而手機AI功能更是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宣傳得天花亂墜。一方面是智能手機AI功能井噴,但另一邊廂,廠商卻要面對智能手機增速放緩的現實壓力。
據了解,目前智能手機AI功能主要在于拍攝、語音等,不同于兩年多前,大部分手機AI智能只是靠算法、軟件來實現,隨著AI處理器的陸續面世,手機AI技術有了后臺硬件的支撐。不過,這不代表消費者就為此而買賬。業界分析認為,AI是今后智能手機的發力點,但仍在等待帶來顛覆性認知的落地場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靜 圖@視覺中國
人工智能扎堆
手機AI拍攝“細分”
目前,最愛打上AI人工智能標簽的是拍攝功能,AI拍攝功能在兩年前就有廠商提出,當時的“智能”主要集中在前后景深虛化環節上,不過,在沒有雙鏡頭、圖形處理器等的支持下,所謂的AI景深絕大部分只是算法、軟件的作用,最多只是人像突出、背景被虛化,而兩者邊緣的PS感相當強烈。
無可否認,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在AI處理器出現、鏡頭增多等硬件配置下,部分拍攝功能真正具有了“學習能力”,例如AI場景識別、光線風險、識別美顏、動作捕捉等。怎樣算是機器的學習功能?舉一個例子,比如Animoji,手機前置“劉海”中內涵的數百個感應元件捕捉人的面部表情,機器根據追蹤到的面部表情來“創作”動畫表情:快速眨眼、抿嘴、微笑、咧嘴笑、晃腦袋……轉化為動物的表情變化,說明機器正在好好學習。有人工智能技術工程師曾告訴記者,我們講人工智能,是強調它的學習能力。因而,當外界不斷宣傳的AI拍攝時,可以稍加分辨,究竟哪些是需要機器去學習?比如場景識別,如今手機的AI場景識別可達到十多種,不僅識別人像、美食、花草,還能識別出畫面當中有多少人,根據藍天、植物、人物、動物、水流等的界限,實現摳圖虛化。并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場景給予相應的“自動調校模式”,比如藍天會藍得更純正。
當然,AI識圖“辨圖”并非百分之一百精準。根據記者測試發現,一些AI相冊能進行自動識別人像、植物、夜景等標簽分類,分類了100多張照片,但在6張花草照片中,竟有一張是人像照片,這張人像照片是很多人的背面聚集在一起,機器就識別它是“花類”了。
資深手機業界人士陳先生指出,有些所謂AI拍攝,只是將以往軟件、應用融入到系統上。如美顏濾鏡,沒有處理器與鏡頭的支持,這與手機裝個App效果沒有區別。另外,假如一味地強調AI功能僅靠云端來實現,體驗和精準度容易“言過其實”,因為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任務就無法完成了。
語音助手變強大?
仍難避免尷尬
除AI拍攝、AI語音助手、AI翻譯也是廠商高調宣傳的AI功能。AI語音大眾并不陌生,例如早年的Siri。然而來到當下這項功能被賦予更“悅耳”的名字——智能助手,從去年三星的Bixby、到今年vivo的Jovi、小米的小愛……智能語音的功能已并非早幾年前僅限于搜索通訊錄用戶、導航搜索、天氣搜索,或是日常“陪聊”。如今,它們已能完成簡單的“人機對話”,如當AI助手接收到“打開手電筒”的指令時,就能迅速地打開背后的閃光燈,有的甚至會自動彈出手電筒的開關頁面,方便用戶使用完畢后關閉;如果你想看新聞,只要對著手機說出指令,智能助手就會主動推送不同新聞App當天的新聞給你。
然而,現實中,語音助手使用頻率有多高?一資深科技玩家坦言,語音功能中用得最多的是語音發微信紅包。語音助手被業界認為,是除了觸屏外,目前乃至未來人機交互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眾多智能語音類的產品去到用戶手上,更多時候仍停留在社交平臺上的語音輸入、訊問天氣,甚至是開啟某項功能、某個軟件。再看看,相比智能手機語音助手的智能電視語音功能,其面臨的市場環境更為尷尬。
根據媒體較早前一份調查顯示,37%的用戶認為與語音助手的互動“并不好”或者“非常糟糕”,另外37%的用戶持積極態度,剩下的26%的用戶認為他們使用過的語音助手體驗“還行”。另外,只有22%的用戶經常用語音助手取代鍵盤,49% 的受訪者表示從未使用過語音助手。
軟件就能解決
下半年將蔓延至中端機型
從去年底開始,AI手機之間的競爭已變為從底層開始,即是處理器之間的競爭。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具有人工智能AI處理能力的處理器包括華為麒麟970、蘋果A11、谷歌Pixel Visual Core以及高通曉龍845。從去年Mate 10開始到最新的nova 3都采用了麒麟970處理器,A11處理器則用搭載于iPhone X、iPhone 8系列,三星、小米、 OPPO、vivo、錘子等廠商的旗艦機型,則是采用高通驍龍的845處理器。
對于深度學習能力,它們各有優勢。據了解,麒麟970除了傳統CPU、GPU外,加入了一枚專門負責AI功能的獨立NPU單元,驍龍845則采用了分布式異構計算方案,把AI運算分布在CPU、GPU和DSP中,A11則內置了雙核架構Neural Engine,至于谷歌,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其第三代AI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專用處理器TPU 3.0亮相,是轉為谷歌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而設計的。手機AI的技術已從硬件層面進行支持,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利好,畢竟從底層支持才能讓手機真正地提升速度,AI性能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但是廠商面臨的下一步卻是,如何做出差異化的AI功能。
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初,手機AI功能的競爭不再集中于旗艦機型。據了解,nova 3i是麒麟710處理器“首秀”,這款處理器是“對標”高通最新的曉龍710處理器,兩款處理器均針對中端手機市場。前者是采用臺積電較早的12nm制程工藝,而后者則是使用10nm FinFET制程技術。能預見的是,AI手機市場逐漸向中端機型蔓延,市場上將能看到更多中端機型支持AI功能。這時,哪個處理器更勝一籌,將是看點之一。同時,品牌之間不單是要面對同行的競爭,還面臨同門“左手打右手”的局面。
記者觀察
人工智能 更多是錦上添花?
當下,全面屏、雙攝像頭、三攝像頭、AI人工智能成為手機領域的關鍵詞。每次新機發布,廠商都羅列出數不完的新功能、新技術,當中至少有一半是與AI有關。然而,另一方面也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壓力,智能手機銷量出現下滑。
根據IDC今年初發布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4.6億部,較2016年整體數量同比下滑了0.5%,是有史以來智能手機行業首次整體出貨量下滑。其分析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下滑,是因為中國市場已達到飽和狀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累計出貨8187萬部,同比下滑27%,其中國產品牌出貨量同比下滑27.8%。
智能手機在外觀、硬件嚴重同質化的當下,AI人工智能被視為“救命稻草”。相比早兩年的人工智能,目前的技術已變得相對成熟,主流新機的AI已是深度神經網絡學習+算法+軟件+云結合,并且從系統層面提升手機的性能。然而,目前更大的問題是,尚未出現AI手機的“爆款”。換言之,手機AI功能尚未擊中用戶的需求。去年的臉部解鎖火一把,廠家們追隨步伐都進入了“前劉海”的行列,如今2018年已過一半,眾多AI功能更多只是錦上添花。
有業界分析認為,AI技術是未來手機突破的關鍵,而本身問題是很難做到較大差異化的,那么從屏幕、觸控、按鈕等感知層面的硬件上改變,再配以AI,不失是一個方向。 (文靜)
編輯:曾珂
關鍵詞:你是否會為智能配置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