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城市故事 城市故事
聚是一團火——“晉江經驗”的政協力量
人民政協網7月18日電(記者 楊偉偉 包松婭 王惠兵 宋寶剛)改革開放,大潮澎湃。晉江,一個曾經的“高產窮縣”,經過了40年的沉淀,如今一躍成為全國縣域經濟五強,被譽為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
奇跡的背后實則蘊藏著其發展的大邏輯,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將其總結為“晉江經驗”。
“晉江經驗”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晉江各界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愛拼敢贏、勇于創新和大膽作為,從而匯聚起持續發展的磅礴動力。在這其中,政協的力量格外醒目。
發展實體,貢獻“政協智慧”
緊抓實體經濟不放松是“晉江經驗”最鮮明的特色,“三閑”起步、“三來一補”過渡、“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是晉江實體經濟發展的寫照。
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從來都是晉江政協履職的主題詞。
“別人不敢做的,他們敢做;別人還沒做的,他們先做了?!?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一吹響,“愛拼敢贏”的晉江人就已經走在了創辦實體的路上。后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和一個名字緊緊相連——政協委員。
1985年創辦恒安集團的許連捷委員,通過多次管理變革,打造出“歷史上最好的恒安”;潯興拉鏈創始人施能坑委員完成了拉鏈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打造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拉鏈品牌;盼盼食品集團執行總裁蔡金釵委員始終堅守以“綠色、健康、營養、時尚、方便、放心”的食品面對消費大眾,打造出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福建鳳竹環保有限公司掌舵人李明鋒委員在環保工藝里創造出了“鳳竹模式”,將“環保進行到底”……
他們除了積極踐行發展實體經濟的初心,還熱心參政議政事業,為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鼓與呼,在晉江“質量立市”“品牌立市”“企業上市”、產業轉型升級等關鍵節點,貢獻智慧。
從1986年的《石獅、安海兩鎮部分“三資”企業經營情況與急需解決問題的調查》,到1995年的《關于晉江市民營經濟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從1997年的《晉江市“三資”企業情況調查報告》,到1999年的《繼續深化改革,防范金融風險,服務經濟建設的調研報告》;從2004年的“企業品牌加工鏈”調研,到2006年的“增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打造品牌晉江”調研;從2015年的《關于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社情民意信息,到2017年的“凝智創新驅動,聚力新興產業發展”專題協商……
早前,施能坑辭去潯興拉鏈董事長一職,專職擔任十二屆晉江市政協副主席。他說,打造自己的品牌,是自創立潯興之初就有的夢想,現在也不會停止,只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為創造更多晉江的中國品牌建言獻策。
對于晉江市政協人的力量,晉江市委、市政府給予充分肯定。去年9月25日,晉江市委、市政協召開關于“凝智創新驅動,聚力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題協商會,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就用“很及時、很必要、很有意義、很有幫助”給予高度肯定。
如今,在市政協廣大委員的積極參與下,晉江市委、市政府帶領海內外500萬晉江人,踐行“晉江經驗”,已建成紡織服裝、制鞋2個千億和建材陶瓷、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紙制品、新材料等5個百億產業集群,擁有42枚中國馳名商標、46家境內外上市企業,經濟總量連續24年居福建各縣市首位。而在GDP中,來自實體經濟貢獻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占比均超95%。
為民造城,體現“政協溫度”
晉江是一座本地人留戀,外地人向往的城市。這緣于晉江一直秉承“為民造城”的發展理念。
從民情出發,為民意發聲。晉江市政協提出,政協委員的榮譽應與時刻為民謀利益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緊緊相連。
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晉江市政協每年都把關于醫療、交通、養老、文化、教育、飲水安全等反映民生問題的提案列為重點提案督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全國18個“千名進士縣”之一,晉江崇文重教的傳統由來已久,教育問題也成了市政協多年來持續關注的焦點問題。1986年,提出了《晉江縣部分中小學質量問題及實行義務教育的基礎和準備情況的調查》的專題報告,推動了晉江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施。1999年,市政協開展“如何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調研,助推2005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3年教育規劃的實現。2003年,《必須妥善解決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大會發言,助推來晉務工隨遷子女享受同城待遇。2017年秋季,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中外來人員子女21.32萬人,占58.01%。
醫療是民生之需,多年來也屢被政協委員提上案頭。在2006年4月晉江啟動新農合結報補償前,就有許多委員針對農民就醫問題提出提案,新農合政策的幾次調整也都充分考慮政協提案意見。2017年,市政府與市政協圍繞《關于加強醫聯體、醫共體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建議》重點提案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并舉辦專題協商會。市長張文賢要求相關部門認真整理、吸收、采納委員建議,轉化為加快醫聯體、醫共體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近年來,隨著晉江城市大規模的更新改造,安置房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十二屆晉江市政協常委蔡惠瓊提交提案建議,我們的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目的是通過城鎮化來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而安置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節。安置房建設的好壞、管理的好壞關系著被征遷群眾能否幸?!盎丶摇薄x江市政協副主席葉榮宗介紹,此類提案從2011年開始就是委員關注的重點。他還透露,自己也負責一個市里的大型安置房項目,通過發揮政協充分協商的優勢,項目拆遷工作推進迅速,并實現零上訪。
“每次走訪慰問困難群眾,我都會思考,晉江需要一個慈善公益基金,引導企業家鄉賢發揮晉江人樂善好施的精神,投身公益,幫扶群眾,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睅е@種思考,九屆晉江市政協副主席郭金醒牽頭開展課題調研,并于2002年初提出關于成立晉江市慈善基金會的提案。同年底,晉江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縣級慈善總會,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目前,晉江市慈善總會已募資達30.22億,居全國縣級之首,并成為我國首個縣域愛心城市,2014年獲評“七星級慈善城市”。
凝心聚力,發揮“政協優勢”
“十戶人家九戶僑”,僑是晉江最大的特色,擁有300多萬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如何把海內外晉江人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晉江發展中?這一直是晉江市政協付諸實踐的使命。
從1980年設立政協臺灣工作組、華僑工作組,到1996年成立香港地區、澳門地區聯絡組,市政協一直在加強與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的交往,引導港澳委員更好發揮“雙重積極作用”。
深化聯絡交流,平臺是關鍵。自1989年起,市政協就以文化體育交流為載體,先后舉辦晉江政協之友書畫展、“臺灣—東石故鄉情”書畫聯展、出版《華僑港澳臺同胞資料》《晉江人在澳門》《晉江人在香港》《晉江人在菲律賓》《晉臺緣》等專輯,以及“海峽杯”青年男子籃球賽。
公益商店,在國內一些大城市剛起步時,在晉江的鄉鎮中卻早已隨處可見。這是晉江市積極引導非公人士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一種創新之舉。由晉江市政協副主席洪忠信作為發起人之一的英林“心商店”開業當天就收入50萬元,目前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會已累計募捐善款突破億元。洪忠信說,在晉江超過億元規模的基金會,“英林心”只是其中之一,但在每一個基金會成立的背后,都有廣大政協委員的參與和捐贈。他們為提升晉江市的社會保障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動海內外熱心人士支持家鄉建設,是政協團結聯誼的一項重要工作?!拔沂歉母镩_放的受益人,所以才有這個能力去幫助大家。” 2016年,全國政協常委、寶龍集團董事長許健康回鄉捐贈1億元支持家鄉“美麗鄉村”建設。
據晉江市政協秘書長蔡暉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協積極作為,廣泛聯絡,為海內外晉江人回鄉投資、捐辦公益牽線搭橋,跟蹤服務,據不完全統計,40年來海外晉江僑親捐資超過28億元。
異地晉江籍非公經濟人士已達30多萬。這些在外晉江商人在團結經濟領域、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領域人士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宣傳晉江的重要窗口和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市政協每年都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以“委員愛心先行行動”“委員助力回歸創業行動”為載體,加強與異地商會的交流聯系。短短5年間,“回歸工程”取得顯著成效,項目回歸共35個,總投資230億元;人才回歸186人,愛心回歸超過4億元。
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當一個個有情懷的政協委員們在光榮使命的感召下聚在一起,就如一團熊熊烈火,在浴火重生中百煉成鋼,生成無窮的政協力量!
傳承發展“晉江經驗”的接力棒如今傳到新一屆晉江政協人手中。對于接下的路,晉江市政協主席林仁達思路清晰——緊跟發展節奏,提升委員素質,在服務大局中聚心同行,在履職為民中聚力同進,用求真務實交出精彩“委員作業”。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