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安吉白茶奔向扶貧一線——浙江黃杜村農民黨員先富幫后富向貧困地區捐贈“扶貧苗”
新華社杭州7月14日電題:安吉白茶奔向扶貧一線——浙江黃杜村農民黨員先富幫后富向貧困地區捐贈“扶貧苗”
新華社記者方問禹、唐弢、張玉潔、蕭永航
錯落有致的農家別墅,整潔蜿蜒的鄉間小路,生機勃發的茶園苗圃,溫和富足的田間農民……行走在浙江安吉縣黃杜村,仿佛置身一幅典型的江南農耕圖。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20多年來,黃杜村黨員帶領群眾不懈奮斗種植安吉白茶,蹚出了一條以茶富農、以茶興業的脫貧致富道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先富起來的黃杜村飲水思源、為黨分憂,正培育1500萬株安吉白茶“扶貧苗”,送往火熱的脫貧攻堅戰役一線。
今年4月,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一份承諾:向貧困地區捐贈1500萬株“扶貧苗”
午后烈日當空,正是一天最熱的時候。黃杜村的村民們趁著高溫來到苗圃,挑最壯實的苗,扦插入土,蓋上遮陽網,每天定期澆水。村民李粉英說,各個環節一絲不茍,才能育出最好的安吉白茶苗。
這批茶苗有些特殊:它是精選的“白葉一號”,安吉白茶里最優質的品種;它更是全村黨員群眾的一份心意、一份承諾:它們將被送往千里之外的脫貧攻堅一線。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黃杜村農民黨員的這一番舉動獲得總書記充分肯定。幾個月來,黃杜村黨員群眾立即行動起來,保質保量培育“扶貧苗”。
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方面經過幾個月調研,確定湖南省古丈縣、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等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受捐對象。受捐4縣均為國家貧困縣和省定深度貧困縣,受捐群眾都是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近日,黃杜村農民黨員向西部地區貧困村捐贈白茶苗舉行簽約儀式。根據協議,黃杜村村民將“白葉一號”白茶苗,捐贈給以上34個貧困村栽種,實施種植指導和茶葉包銷,通過土地流轉、茶苗折股、生產務工等方式,預計帶動1862戶583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黨的政策好嘞,送來白茶苗嘍喂,總書記等咱們嘞,脫貧奔小康嘍喂”……獲贈安吉白茶“扶貧苗”,讓距離安吉縣1700多公里的四川省青川縣瓦礫鄉柳河村熱鬧了起來。
9日一大早,柳河村230多名村民扛起鋤頭帶上鍬,在催人奮進的“薅草鑼鼓”號子聲中,開始了緊張的勞作:平整土地,鋤草去雜,將裸露的旱地整理成一塊塊梯田。獲贈的安吉白茶苗將在這里安家,帶動青川茶葉升級換代。
茶葉種植大戶唐述剛激動地說,要和村里貧困戶一道,把“扶貧苗”做出名堂,不辜負總書記對貧困地區群眾的關心關懷。
位于武陵山脈中腹、人口僅14萬的湖南省古丈縣,“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集“老、少、邊、窮、山、庫”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古丈縣默戎鎮的新窩村、夯婁村、翁草村,將接種安吉白茶苗150萬株,新擴茶園面積500畝。
茶葉是古丈縣脫貧攻堅的關鍵產業。古丈縣常務副縣長胡丕宇說,頗具知名度和市場價值的“安吉白茶”,將為產業扶貧帶來強勁推力,目前縣里已整合1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用于新擴茶園的水、電、機耕道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山區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有兩個鄉鎮接種“白葉一號”茶苗,共計實施2000畝茶園,覆蓋10個村862戶貧困戶。普安縣白沙鄉卡塘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海波說,當地正在制定規劃,確保白茶產業發展與貧困戶之間100%的利益聯結。
黨員探路:“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青山綠水、農家別墅、茶園苗圃、現代農民……黃杜村如今的美好生活,得來并不容易。回憶20多年前,村民們感知最深的詞,是“貧困”。
村民宋昌美記憶深刻。20世紀90年代初,她創業要貸款,但銀行的人說:“在你們黃杜村,沒有一間房子符合抵押條件”。一氣之下,她帶著一股子闖勁外出打工。
“黃杜村山多地少,1997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在黃杜村當了近20年村黨支部書記的“老支書”盛阿林說,當年村干部想過很多招,先后帶領村民種辣椒、板栗、楊梅、菊花,但都沒有實現“富起來”的愿望。
宋昌美帶著孩子離開安吉打工,一走就是4年。然而就在那幾年,黃杜村的改變悄然發生。
1990年,黃杜村黨員盛振乾帶頭,在自家地里試種了0.1畝白茶,沒想到試種成功。到1994年,盛振乾已經推廣種植了10畝白茶,開始賺錢了。
盛振乾的經歷,觸動了時任黃杜村黨支部書記的盛阿林,他隱約覺得“這片葉子”能將黃杜村帶出貧困的泥沼。
然而最初的動員并不順利。因為白茶屬于珍稀茶,雖然經濟價值可觀,但種植成本高、技術要求高、失敗概率高。動員一圈下來,并沒有多少村民感興趣、有信心。“當時的黃杜村人實在太窮,窮得什么都怕!”盛阿林感慨萬分。
盛阿林只能自己帶頭種。白天,他上山種茶;晚上,他到村民家里講利弊。
1997年,盛阿林四處借款開發,好不容易盤整出百畝茶園,白茶苗全部種好了,可又趕上持續干旱。那些天,他和村里幾名黨員堅持從幾公里外拉水澆苗。百畝茶苗澆完水,盛阿林也累倒在了回家的路上。“老支書”的執拗,村民們盡管不理解,但也看在眼里。
努力有了回報。茶樹茁壯成長,白茶打開銷路,黃杜村一些“膽大”的村民開始跨入墾山種茶的行列。1998年,全村村民籌集資金近200萬元,種植白茶近70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白茶專業村。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盛阿林說,黃杜村一直專注發展白茶產業,堅定探索以茶富農、以茶興業的脫貧致富路子。2003年至今,黃杜村白茶的種植面積從5000余畝擴大到1.2萬畝,年產值達到1.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6000元,村里家家戶戶都在從事和安吉白茶相關的產業,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白茶第一村”。
帶著打工掙來的10萬元,宋昌美1997年回到村里,從承包10畝荒山地開始創業,種茶、炒茶、賣茶。一路下來,她從一名兩手空空的農家婦女,變成安吉白茶的領軍人物,創立了“溪龍仙子”品牌。她還是安吉縣溪龍鄉女子茶葉合作社社長,帶領110多名婦女發展白茶創業。
為黨分憂:安吉白茶奔向扶貧一線
浙江安吉縣全域面積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縣山坡田地上,除了連綿竹林,便是壟壟白茶田。
2017年,安吉縣白茶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總產量1860噸、總產值24.74億元,帶動種植戶達15800余戶,產業鏈從業人員19.8萬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黃杜村富裕了,安吉富裕了,但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黨恩。”黃杜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說,在一次黨組織生活會上,有黨員回憶黃杜村脫貧致富的歷程,提出要飲水思源、為黨分憂,為黨的事業添磚加瓦、貢獻應有的力量。
20名與會黨員一拍即合。他們決定給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并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
“在脫貧攻堅戰役的決勝期,作為黨員、作為先富者,我們有責任為黨的偉大事業、為貧困地區的兄弟姐妹貢獻力量。”宋昌美說。
飲水思源、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不僅是老一代茶農的心聲,也是青年黨員的價值追求。
“我從小看著老支書帶領村民們奮斗,把荒山變成茶山,也改變了我們這代人的人生軌跡。”青年黨員、回鄉創業的“茶二代”賈偉,召集青年種植能手、組建技術指導小組,通過網絡遠程指導受捐農戶種植“白葉一號”茶苗。他說,希望這些行動能讓更多農村因茶而富,更多農村孩子就此改變命運。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三農問題專家顧益康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貧困戶找到合適項目、指一條敞亮的產業路子,扶貧工作才能扶貧又扶志,期待安吉白茶能為扶貧工作探索出又一條長效模式。
捐得準、種得活、長得壯、產出高、銷路好,全方位輔導種植、茶園管理、采摘加工等技術,確保白茶產值、質量。盛阿偉說,黃杜村捐贈1500萬株“扶貧苗”,不只是一場儀式,更是一個長期的扶貧行動。(參與記者:汪軍)(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白茶 黃杜 杜村 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