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杜絕“網絡暴力”任重道遠
2018年世界杯正在俄羅斯如火如荼展開,而韓國網絡罵戰也在同時“激烈上演”。回顧過去這些日子,伴隨韓國隊的比賽陸續進行,針對對手國家和本國隊員的激進網絡言論瞬時間漫天飛舞。面對蜂擁而至的網絡暴力,諸多韓國隊球員紛紛關閉了社交媒體賬號。
勝敗乃兵家常事,輸球如何就要被攻擊?韓國網絡“噴子”肆意宣泄的背后,折射出當下愈演愈烈的網絡暴力問題。作為世界上網絡社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韓國每4名民眾中就有1人曾在半年內遭遇或實施過網絡暴力。根據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與韓國互聯網絡振興院今年2月公布的數據,受訪對象中曾實施過網絡暴力的學生和成年人比例分別為16.2%和18.4%,其中故意加害事例占多數。而分別有16.6%和23.1%的學生和成年人表示曾遭受網絡暴力,社交網絡、聊天軟件、網絡游戲等成為受害的主要“渠道”。
“如同消音的槍”,有韓國輿論如此比喻,網絡暴力之危害遠比想象的更嚴重。2005年6月,一名女孩由于拒不清理其寵物狗在首爾地鐵車廂內的排泄物,被人用手機拍下并上傳至網絡后引發網民“人肉搜索”。在鋪天蓋地的網絡謾罵和指責的壓力下,女孩公開道歉,退學,并因此患上精神疾病。此后,人們日益意識到,頻繁發生的網絡辱罵、垃圾信息傳播、惡意“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事件,已給韓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這些事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韓國影視明星崔真實因不堪網絡謠言而自殺,輿論普遍認為網絡造謠者和傳謠者是這起慘劇的幕后推手。
多起標志性事件,曾推動韓國政府于2007年將網絡實名制立法。然而由于相關監管不到位,技術保障不成熟,網絡實名制成效甚微,一些網站還由于黑客攻擊導致數千萬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此外,韓國將社交媒體類網站視為私人領域,將其排除于實名制對象外,導致實名制名存實亡。最終,韓國網絡實名制的探索在2012年退出歷史舞臺,幾乎將解決網絡暴力的命題重置原點。
據韓國警察廳近日統計,2017年接到關于網絡名譽損毀、網絡侮辱犯罪報案件數為13348件,相較于2012年的5684件大幅上升。韓國現行《信息通信網使用與信息保護促進法》針對通過網絡或智能手機散布流言導致名譽毀損行為有專門的處罰規定。但在現實中,針對網絡暴力行為的執法力度欠缺。韓國大法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因違反該法在一審中接受刑事處罰的共有1706人,而其中近一半只給予了罰金判決,處罰金額也只是“蜻蜓點水”。
無奈之下,韓國民間發起的“善意回帖”運動倒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讓很多在校青少年認可接受了友善的網絡觀念。然而互聯網管理僅靠“善意”遠遠不夠,面對日漸失控的網絡言論,越來越多的韓國民眾呼吁清朗網絡環境。
杜絕“網絡暴力”,保障“精神安全”,讓“消音的槍”不再悄然殺人,韓國在探索,但任重道遠。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網絡 韓國 暴力 杜絕 網絡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