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蘭 劉建軍:網格化黨建帶來哪些新突破
作者: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張蘭、劉建軍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在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中,黨建重點正逐步從建立和覆蓋全方位的基層黨組織,發展到著重提升組織力、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強調覆蓋面的“建黨”到強調質量和功能的“黨建”。
打造“有溫度、有風度”的社區
在加強社區黨建領導管理體制的實踐中,上海探索形成“1+3”的社區黨建管理體制,即形成社區(街道)黨工委和行政組織黨組、綜合黨委、居民區黨委的“1+3”社區黨建工作體制。其中,上海的街道社區展開了頗為豐富的探索和創新。
比如,臨汾路街道根據市委“適當劃分劃小黨支部規模”的精神和區委健全黨員責任制的要求,在全市率先探索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與城管和物業行業的黨建聯建。由此,把社區黨建向區域延伸,拓展了區域化黨建廣度,實現了社區黨建的全覆蓋。
再如,靜安寺街道創新網格化黨建,堅持“管理服務進網格,一切工作到支部”。2017年7月,全面部署推進網格化黨建及黨員積分制管理工作,將所轄區域劃分為32個居民區微網格和5個商業區微網格,也就是“1+11+37”的網絡結構。其中,“1”指街道黨工委,“11”指11個居民轄區,“37”指37個細分領域的微網格。在這一體系中,基層黨支部書記擔任網格指導員,專業社工擔任微網格長協助書記。站點建設上,則因地制宜地設立網格青年中心、新僑驛站等特色微網格服務站點。
在此基礎上,黨工委還將轄區內居民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資源進行整合,使網格內每一個行為主體“既是資源的發出者,又是資源回饋的受益者”。
比如,靜安寺街道在資源下沉過程中,堅持倡導“一名黨員一亮點,一名黨員一面旗”和“做身邊好黨員”的理念,要求區域內黨員主動承擔宣傳黨的理念、落實黨建要求、和諧黨群關系、引領核心價值觀等任務;要求黨員主動關心鄰里關系、樓道(樓宇)環境、困難群體,主動承擔巡查精神文明、市容環境、安全隱患等責任。由此,搭建了黨員“政治引航員、鄰里守望者、社區啄木鳥”三項重要角色。在每一項角色之中,街道又對黨建工作責任進行細化,最終形成20項具體指標。
在依據社區生態劃分的黨建網格中,微網格事務的管理明顯有利于公共議題的聚集和老年人的就近參與,打破了傳統區域化黨建下的“推皮球”與人際交往的冷漠感。這不僅有助于打造“有溫度的社區”,而且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精神狀態和社區生活體驗,打造“有風度的社區”。
為黨員行動提供更廣闊空間
下一步,網格化黨建如何輻射基層黨建并進行外化呢?
首先,基礎在于責任黨建的有效落實。一段時間里,一些地方的基層黨建出現了行政資源散化、黨建責任虛化、黨員邊緣化等問題。這使得社區黨建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和社會功能被直接削弱。在網格化黨建中,必須下大力氣推行責任黨建。責任履行的基礎在于明確責任:一是明確責任內容,二是明確責任區域。
其次,行動黨建是聯動要素。在基層黨建的實踐中,無論是“街居黨建”還是“區域化黨建”,其得以有效運轉和聯動的關鍵要素在于黨員行動。這也就是說,如何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員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其從理念中真正走出來,是提升黨建工作聯動效能的奧秘所在。
最后,落腳點是兩網融合,即黨建和行政的融合。結合河長制、路長制的實施,可嘗試推行行政網格響應處置模式,打造黨建牽頭、網格助力和街道各部門依責融入的良性格局,從而讓黨務、政務、事務得以交互助力。
在這方面,還可針對白領群體的切實需求探索新型樓宇黨建,同步打造“同心家園”。“同”,就是認同;“心”,就是以黨組織為核心;“家園”,就是社區共同體。“同心家園”的建設,有助于打破物理概念上的界限,實現真正的區域化黨建。
總之,從“建黨”到“黨建”的轉換,是應對社會結構性變化和各種社會風險進行的積極調試。它打破了基層封閉的條塊結構,將開放性的區域化力量融入,由此可視為基層黨建的重大突破。這種新型黨建網格立足于“街區—社區—小區—樓組—單元”的生態模式,正在重塑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基本單元,有望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行動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黨建 網格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