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去掉“行政院”!臺灣陸委會迎正式改名
原標題:去掉“行政院”,臺陸委會改名字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日正式改名為“大陸委員會”并舉行掛牌儀式,同時廢除“馬英九條款”。之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兩岸問題上大放厥詞引發蔡英文不滿,如今蔡英文把兩岸政策大權進一步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專家認為,改名后的陸委會是否更有利兩岸關系發展,還需進一步觀察。
與“行政院”各部會同位階
陸委會的掛牌儀式2日上午舉行。據臺灣《旺報》3日報道,陸委會機關名稱從“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更名為“大陸委員會”,前面不必再加掛“行政院”三字,但職權與功能維持不變;人事上沿襲一正三副,首任主委為陳明通,原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陳明祺、原陸委會主任秘書李麗珍分別出任政務副主委及常務副主委。陳明通在致辭中稱,將繼續為臺灣各行各業安居樂業及兩岸和平穩定打拼。
據臺媒報道,陸委會為迎接改名,從4月起就開始裝修。《旺報》注意到,陸委會新聞室發言人講臺的背板也“改名”了,從寫有“和平兩岸,壯大臺灣”的藍色背板,換成“和平善意 以民為先”的綠色背板。此外,為強化網絡社群平臺的溝通互動,陸委會2日宣布開設官方賬號。
陸委會是臺當局統籌處理海峽兩岸事務的專責行政機關,蔡英文上臺后加緊推動組織改造。2017年5月,“立法院”初審通過“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并入部分“蒙藏委員會”業務。今年5月草案三讀通過,6月13日公布制定“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自由電子報”稱,更名后,陸委會從任務編組專責機關改為法定機關,與“行政院”各部會同位階。組織架構仍設6個業務單位,另增設資訊室,讓原有4個輔助單位變為5個,同時維持兩個駐外機構,即香港和澳門辦事處,其中香港事務局局長由現任陸委會參事兼秘書處處長盧長水接任,澳門事務處處長由現任陳雪懷續任。
廢除“馬英九條款”
值得關注的是,陸委會改名后,“特任副主委”一職也正式宣告走入歷史。《工商時報》回顧稱,陸委會首任特任副主委就是馬英九。陸委會成立之初,馬英九已是“部長級”的“行政院研考會主委”,為解決他“高職低配”的問題,當時“行政院”決定設置“特任副主委”一職,這也被外界稱為“馬英九條款”。與其他部會不同,陸委會特任副主委的行政職務雖相當于“副部級”,但在職級和薪酬福利方面卻享受“部長級”待遇。至于末代特任副主委則是轉任軍方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執行長的林正義。
改名意圖解讀不同
一些媒體分析認為,陸委會改名看上去只是去掉“行政院”三個字,卻表明蔡英文不想讓賴清德插手兩岸事務的政治意圖。《旺報》此前分析稱,按“中華民國憲法”慣例,兩岸與“外交”事務屬于“總統”職權,一直是從“總統府”發號施令,陸委會大多扮演執行角色。但蔡英文碰到作風強勢的賴清德當“行政院長”,上任以來,賴清德頻頻在兩岸議題上打擦邊球,其“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論調更是掀起軒然大波。有分析認為,蔡英文上任以來不斷宣稱“維持現狀”,卻因賴清德三番兩次的言論,挑起大陸敏感的神經。
一些“獨派”分子對改名表示不滿,認為不應該再用“大陸”二字,應改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不過,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認為,處理兩岸事務是依據“憲法”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若改成“中國事務委員會”則不符合規定。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學者柳金財撰文稱,1992年通過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界定實施區域在“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也就是基于“一國兩區”定位。民進黨“立委”提案改為“中國事務委員會”,則是“把臺灣當成一個主權國家,界定兩岸關系為國與國關系”。有分析認為,蔡英文之所以沒有改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也是避免挑釁大陸,進一步引發兩岸的緊張局勢。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陸委會改名應該不會太影響其定位和內外功能,因為無論有沒有“行政院”這三個字,它都是掛在“行政院”的下屬機構。但把“行政院”去掉后,它跟“外交部”“國防部”處于同一位階,則體現出它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陸委會的功能。張文生認為,這樣的舉動反映出臺灣對大陸事務重視度提高的趨勢。
張文生分析稱,目前從這件事還看不出臺當局是否有暗示“一邊一國”的企圖。他認為,這倒可能反映出當局希望加強跟大陸的溝通聯系,去掉了敏感的“行政院”,也更方便、更容易和大陸打交道。同時他也表示,大陸方面應再觀察一段時間,看臺當局會強化哪一些功能。有一些變化如果有利于兩岸關系發展,也可以持歡迎態度;但如果把陸委會變成和大陸對抗的政治機構,大陸未來恐怕則要更加警惕。
編輯:曾珂
關鍵詞:臺灣陸委會迎正式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