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關山月與許欽松交往二三事
“吞吐大荒———許欽松山水畫展”日前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展出許欽松100余件山水畫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寫生小品等,集中展示了其近些年來的學術和創作成果。
在展覽現場,筆者與當今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許欽松談起了他與著名畫家、他的老師關山月之間的交往故事。
從小臨摹《芥子園畫譜》的許欽松,從小學時開始學習國畫。18歲時,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后,他被廣東省文化廳調入展覽辦公室,負責書協、美協、影協的展覽工作。
這時,他有機會接觸華君武、蔡若虹、劉開渠、吳作人、李可染、劉海粟、亞明、李樺、古元、羅工柳等著名畫家。這期間,他一直沒有放棄國畫的學習。
1979年,許欽松調入廣州畫院,關山月時任院長。這時,許欽松與關山月有了深入的交往。
對許欽松而言,此時的關山月不僅是領導,還是恩師,一件事情他記得特別清楚。那時候,關老出版了一部山水畫集。許欽松不好意思直接索取,只能趁補發工資的時候買了一套。
關山月知道這件事情之后,非常感動,很認真地為他簽名,還有感而發寫了一大段文字。更令人感動的是,許欽松結婚的時候,關山月專門創作了一幅《雙清圖》作為賀禮。
要知道當時關老的畫一畫難求,關老的器重與關愛,令許欽松非常感激,一直銘記在心。尤其是關山月勸他多出去寫生,使他終身受益。
1989年,許欽松在中山圖書館做個展,都是山水畫。畫展當中,關山月來看,臨走時特別拉著許欽松說:“以后畫山水啦……”言下之意是許欽松山水畫得非常不錯,應該以此為主項,繼續發展。
雖然當時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關老的肯定堅定了他對水墨畫的信心。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是兩人關系非常密切,從來沒有一個弟子像他一樣近距離學習。
許欽松與關山月相處20余年,既有師徒之誼,也有父子之情,關山月對他非常信任。
關山月擅畫紅梅,一直希望能去臺灣辦展覽,許欽松等人曾幫忙籌措。當時,去臺灣需要通過香港辦手續,申請表格需要填寫黨派,工作人員建議關老不填黨員身份,如果填了很可能批不下來。但是等關老交上表格的時候,上面赫然寫著中國共產黨員:“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黨員,為什么要隱瞞自己的身份呢?不讓去就算了。”結果這個展覽果然沒有辦成,成為關山月的一個心結。
2000年,中國美術館舉辦“關山月梅花藝術展”,后來展覽又轉到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覽開幕那天,關老心事重重地把許欽松叫到身邊:“我的梅花展,還是要去臺灣啊。還有山水畫,還沒去歐洲展。”
一個星期后,關山月帶著遺憾離世。
帶著關山月的囑咐和期待,許欽松在山水畫領域探索頗深,也相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改變。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山水畫一直秉承宗炳《畫山水序》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審美思想。筆墨是中國畫最本質、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部分。過去的筆墨觀強調的是一筆一畫的書寫性,或者“書畫同源”的藝術觀,古人筆墨觀的落腳點是技巧、思想、感情相融而成的“小筆墨”,是一筆一畫的個體語言匯集、交匯形成的語言系列。
許欽松表示,為了表現出自然、山水畫的崇高性,他回歸到山水畫最初的狀態,遠眺宇宙和自然,人類站在此岸,遠望彼岸,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二者形成這樣的一種對比、對應的關系。許欽松由此形成的“大山水觀”,從視角、筆墨、技法等多個方面詮釋他對于現代山水畫的思考。而他把筆墨語言推及到精神層面的高度,開始提倡“大筆墨觀”。
在他看來,“大筆墨觀”表現的是一種畫面,“大的線條起伏的變化,就如遠眺萬里長城在山嶺中起伏的線條,它的一磚一石,就是小筆墨。”
還有另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故事。1996年,許欽松到尼泊爾出國訪問之時,曾在直升機翱翔于尼泊爾上空,俯瞰雄偉壯觀、氣勢撼人的雪峰。這令他記憶尤深。
“雪峰那種連綿萬里、磅礴的力量和撼人的氣勢,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和啟迪。”相比古人的山水畫而言,今天對宇宙、地球、自然的認識也大為改觀,人類登陸月球、登上太空,宇宙研究不斷進步,宇宙觀的進步,對于山水的認識范圍已經超越了古人對山水畫的認知范疇。
“我們觀察自然的角度和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能夠在很高很廣的視角觀看,很多圖像進入視角。”與此同時,繪畫的欣賞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觀看山水畫已經在美術館這樣龐大的空間中發生,人們的欣賞角度和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作者系吉林省公主嶺市政協副秘書長、吉林省政協書畫院院士)
編輯:楊嵐
關鍵詞:許欽松 關山月 許欽松山水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