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電商“6·18”促銷節來臨 多些創新少點“套路”
電商“6·18”年中促銷節來臨——
電商大促 多些創新少點“套路”(網上中國)
本報記者 彭訓文
“雙11”、“6·18”等促銷節,正成為眾多電商和零售平臺提升銷售成績的“黃金節日”。國內電商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額突破7萬億元,年度促銷節、線上線下融合成為新的助推力量。然而,歷經多次電商促銷之后,消費者已變得成熟,對電商促銷也有了新期盼:多些創新,少些“套路”。
技術創新成促銷亮點
每年促銷節,電商們都會推出各種促銷辦法吸引消費者,今年“6·18”,科技成為新賣點。
京東宣布啟動“6·18”活動時,將全面展現科技能力作為宣傳重點。相比前兩年的無人機、無人車,今年京東推出了一款無人重型卡車,未來它有望大面積運用于京東物流。蘇寧物流也亮相了一款“行龍一號”無人重卡,同時正在布局無人倉、無人機,打造全流程的無人化布局。
隨著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趨勢加強,線下科技應用成為電商的新博弈點。例如,京東在“6·18”前夕推出增強現實試妝鏡等技術,幫助線下實體店提高顧客消費體驗。利用這些新技術,消費者拿起一件衣服照鏡子時,鏡子上會出現這些衣服的相關信息、其他顧客的評價等,還會根據顧客習慣推薦搭配。
當然,補貼券和秒殺促銷也是各個電商“保留曲目”。阿里繼續推出津貼紅包,京東同樣推出了多種形式的優惠券和秒殺促銷。
6月13日,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71751億元,相比2016年的51556億元,同比增長39.17%。其中,電商科技創新成為提升零售業交易規模、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關鍵。
“隨著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不斷減少,消費不斷升級,純電商逐漸走向淘汰,而線上線下融合、場景打造成了電商們的新動向。”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呂昊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6·18”、“雙11”等年度促銷節期間,各電商平臺除了推出新促銷玩法來提升交易量,也在不斷引入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來改造零售業,對網絡零售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促銷“套路”令百姓生厭
不過,一些電商平臺的促銷“套路”很多。用券規則讓人眼花繚亂,網友吐槽“比奧數還難!”有的因促銷降低商品質量,借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先漲價再打折;有的通過虛構交易、成交量或者虛假用戶評價等虛抬商品信譽……種種“套路”讓消費者對電商促銷節的興趣大減。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召開“6·18”網絡集中促銷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要求網絡交易平臺(網站)經營者強化“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得違背《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相關規定違法促銷。不過從以往經驗看,無論是政府部門召集電商座談的效果還是相關法律規定的落實,實際情況都不盡如人意。
“電商促銷節‘套路’不斷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驅動,對電商平臺經營者無法完全做到有效監管。”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對記者表示,一方面,電商平臺經營者面對平臺海量商家,無法做到有效監管;另一方面,電商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商家有利益關聯。也就是說,電商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商家的監管天然帶有不徹底、不客觀、不中立的性質。
商家和平臺應放眼長遠
如何確保電商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賈路路建議,行政監管機關要創新監管模式,建立健全企業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對于違法違規的商家和平臺經營者給予及時處罰。社會各界要督促電商平臺經營者、平臺內商家遵守法律法規。平臺和商家自身也應充分認識到違法違規的風險和后果的嚴重性,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呂昊澤也提醒,電商促銷節易催生沖動消費,提前透支消費者消費欲望和需求,致使其減少平日的網購消費頻率。
“電商想要健康發展,跨平臺開放合作是大勢所趨,任何平臺都不應該逆勢而為。”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商家和電商平臺應是共生、共享、共贏關系。當前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不斷減少,電商平臺更應不忘開放合作初衷,以更加包容的心態,把精力放在改善服務上,靠提升購物體驗度來培養消費者黏性,形成平臺、商家、消費者多贏的局面。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電商 促銷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