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暴力拆解蓄電池50噸硫酸直排地下 14名嫌疑人被抓
遼寧一工廠暴力拆解蓄電池50噸硫酸直排地下 1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捕
央廣網沈陽6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 央視記者齊麗麗)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的迅猛發展,電瓶,即蓄電池更多地出現在了生活中。然而,廢舊蓄電池若不科學處置,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也會淪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比如廢舊電池被回收后,很可能被拿來提煉鉛出售,以此來獲取利潤,而無用的酸液被隨意倒掉會造成污染。
沈陽警方近期在遼寧鐵嶺的一個工業園區查獲了一個非法煉鉛廠,查扣了330噸廢電瓶。警方同時發現,非法煉鉛廠暴力拆解蓄電池廢物,50噸的硫酸被非法直排到附近土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目前已抓捕犯罪嫌疑人14人。
近日,沈陽警方接到群眾舉報:有兩輛正在行駛途經沈陽的貨車,有酸性液體不斷從車廂中流出,味道非常刺鼻。民警對車輛進行攔截,眼前的景象觸目驚心。被攔停的兩輛貨車內,滿載著從廢舊的鉛酸蓄電池中拆解下來的鉛板,足有70多噸。
沈陽市公安局皇姑分局內保大隊警官王偉說:“拆解電瓶以后,鉛板里含有很多酸液。貨車從出發地一直在高速上跑,跑一路,酸一路。服務區彌漫著酸味,車漆都咬開了。”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明確認定:廢舊的鉛酸蓄電池屬于危險廢物,其內部含有的廢鉛、廢硫酸等化學液體,如果未經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所造成的危害極其嚴重。而鉛酸蓄電池的電極是由鉛及其氧化物制成,里面的電解液是硫酸溶液,這兩種物質如果隨意傾倒或者利用處置不當,會給人體或者生態環境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
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這些鉛板來自遼寧鐵嶺一個專門拆解廢舊電瓶的作坊,他們從全國各地回收廢舊鉛酸電瓶,然后將里面的鉛板拆解后運往外省的小冶煉廠進行再冶煉,拆解1噸舊電瓶,純利潤大約是3000元。
在遼寧鐵嶺的一個工業園區內,警方找到了那個專門拆解廢舊電瓶的作坊。2600多平方米的廠區地面殘留著大量酸性液體,十幾名工人正對著回收來的舊電瓶進行野蠻破拆,電瓶內的廢液在未經任何無害化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入地下。
王偉介紹,他們將廢液直接倒到地上,拿水沖。水沖之后形成的混合液體,要么滲坑,要么滲井。清理現場以后,在現場檢測的時候,發現大的滲坑里酸液PH值在3以下,顯示是強酸,地面的PH值在2以下。現場檢測人員回來以后,鞋底都已經被酸蝕了。
警方當場抓獲黑作坊老板——犯罪嫌疑人董某某,及12名正在拆解廢舊電瓶、傾倒電瓶內電解液的工人,現場收繳危險廢物、廢電瓶及拆解物共計330噸,涉案金額300多萬元。
經審訊,14名犯罪嫌疑人交代,自今年4月開始,該黑作坊在沒有取得正規手續的情況下,將各地收來的廢舊電瓶進行拆解,就地傾倒電瓶內的廢電解液,拆取廢電瓶內的鉛板向外地販賣。目前,涉嫌污染環境罪的董某某等1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此案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王偉說,《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明確規定,污染環境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會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尤其是兩高司法解釋中,對直接用滲井、滲坑非法排泄危險廢物的,直接入刑。
隨著廢鉛酸蓄電池中轉、暫存、回收環節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廢鉛蓄電池收集和轉移管理制度試點工作方案》等法規、制度,對相關流程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在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里,廢鉛酸蓄電池被認定為危險廢物。
目前,我國境內年報廢鉛酸蓄電池600萬噸左右,呈逐年增長的態勢,雖回收率較高,但環境污染現象依然高發。
撫順石油化工大學副教授張穎介紹其原因:一是收集中轉暫存不規范引發的貯存設施不齊全、原始記錄不規范、臺賬明細不全面、轉移聯單未辦理等問題;二是稅收鏈條不完整引發灰色利益鏈,從而出現了私自倒酸、私自拆解、流向無序、非法冶煉等一系列問題。
今年3月,國家工信部聯合多部門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將探索技術經濟性強、資源環境友好的多元化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動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明確生產者的責任和監管者及其責任,建立健全回收體系,才能確保廢舊鉛酸電池的有序回收和安全、環保、資源化利用。實現此目標,一方面需要各部門重視起來,通過政策的完善與技術的革新修補漏洞。另一方面,也需要每個人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推進廢舊電池走好環保路。
編輯:曾珂
關鍵詞:暴力拆解蓄電池50噸硫酸直排地下 14名嫌疑人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