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科學家發現:找不著調,找不著北可能是一回事
科學家發現:找不著調,找不著北可能是一回事
記者 章咪佳 本報通訊員 張旻璐 朱心宇
最近,騰訊獨播的選秀節目《創造101》引發滔天的口水戰,就算你一集也沒看過,肯定也被朋友和網絡強行灌輸了無數觀點。其中,選手楊超越的實力,是個絕對繞不開的話題。
前兩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超越曾回應“走音”一事:“雖然唱走音了,但是每一個走音的字里面都包含著我的想法,只要把情緒表達出來就可以稱之為歌。”
不過,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并不是節目或選手,只想單單說說走音這件事。唱歌走音,俗稱“跑調”。從19世紀開始,就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課題了,這個世界上,有4%的人,天生就跑調,而且一跑跑全家。
全球約4%的人
天生唱歌跑調
“太委屈,連分手也是讓我最后得到的消息……”很多年前,當“原子”唱完陶晶瑩的《太委屈》時,感覺蠻好地把話筒遞給了下一個同事,還在心里給了自己一個贊:“這次沒唱破音。”
不過,幾天后,她就遭到一次“滅頂”的打擊——那天在場的單位前輩,笑瞇瞇地跟她交流:“你唱的《太委屈》,原來原唱這么好聽,那天我一點沒聽出來,就覺得調子怪怪的。”
原來那么喜歡聽歌的她,唱歌基本全不著調,后來,原子的“K歌演出”就徹底封箱了,她只負責現場搖鈴鼓。
英國《自然》子刊《神經科學雜志》在2007年8月曾發表研究顯示:全球約有4%的人是先天的“失歌癥者”。失歌癥是一種音樂障礙,主要表現在對音調的處理上有困難,也包括對音樂的記憶和認知,所以他們唱歌走調。
跟原子一樣,患有失歌癥的人,并不會意識到自己唱跑調了。因為他們分辨不出音調的高低,就像色弱者區別不出顏色的波長。在對音樂的記憶和認知上,失歌癥則表現為無論如何也記不住曲調,哪怕這首歌他們已經聽了成千上萬遍。并且,科學家們對失歌癥者的腦部磁共振圖像揭示,失歌癥者們的聽覺系統沒有任何問題。
唱歌不著調
可能是腦回路清奇
那么是哪里有問題?有可能是腦回路。
從19世紀開始,就有人陸陸續續對唱歌走調這件事情產生好奇并展開研究,至今科學家們還未研究出失歌癥到底由什么原因導致。不過,通過核磁共振掃描,科學家發現:失歌癥患者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多有損傷。
這一損傷也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的失歌癥會遺傳,所以先天失歌癥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特別是當一家人歡聚K歌房,很有可能會有一種“盛況”:整場K歌會,首首出“車禍”。而這家人呢,會自嗨得不得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唱的青藏高原,其實是西伯利亞的隕石坑。
后天獲得性的失歌癥情況不一樣,這是由于后天大腦受到外界刺激導致損傷而產生的結果。大腦里有一個叫弓狀束的神經纖維,它連接大腦的知覺和運動區域,如果這條連接受損,人就會跑調。磁共振成像顯示:跑調的人,弓狀束體積一般比較小且纖維含量低。比如,由偏癱引起顳葉損傷,就有可能導致獲得性失歌癥。
唱歌跑調麻煩多
可能還是個路盲
跑調的人,也有可能會耽誤更重要的事情。
大約有30%的失歌癥患者,同時存在著對日常對話語調的認知障礙。
美國聽力協會(ASHA)曾發表過肯塔基州立大學的一篇研究,發現在語言情感韻律的敏感性實驗中,失歌癥者的加工表現遜于正常組。
所以,如果有的鋼鐵直男,總是不能把握女朋友的“言外之意”,不如讓他們唱首歌試試:如果走調,那以后也不要為難他了。這是一種病,人家也不容易。
失歌癥患者可能更容易“找不著北”。《自然》雜志的這篇研究報告同時表明:人對音樂音高的認知能力,可能與對空間的認知存在一定的正關聯。
該研究選擇了三組實驗對象,分別為失歌癥患者、普通人和音樂家,同時對他們進行音樂認知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的測試,結果顯示:失歌癥患者在音樂認知和空間認知能力上,遠弱于其他兩組。
研究還發現:失歌癥者不論是在方向感知、還是音樂信號處理過程中,速度都快于常人。而這恰恰是由于失歌癥者在這兩個方面能力的缺失,他們沒啥好處理的。所以,跑調的人往往方向感也差。
最后提醒一下唱歌跑調的朋友,要不學我們原子,以后別人唱歌你搖晃;如果你抑制不住飆歌的熱情,那么千萬別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在那里唱歌走調會受罰。有一個網站上曾經介紹過,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納格斯海德,如果你被人發現唱走調的歌超過90秒鐘,人家“朝陽群眾”就可以舉報你,你必須接受處罰。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科學家 課題 唱歌 跑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