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8年06月12日 15:33 | 作者:陶世祥 |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文化產業近五年保持著20%左右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但文化產業“供需錯位”的問題一直是困擾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加強文化產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向市場和大眾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吸引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實現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促進文化供給從“增量”到“提質”轉變

加強文化產業的價值引導。引導大眾文化走出粗俗化的文化怪圈,需要政府更好地發揮在核心價值觀導向上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對文化產業創作生產的引導,把弘揚主旋律、提高正能量的文化產品創作作為文化產業政策主要價值倡導的內容。同時,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凈化文化市場。

提升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真正能夠滿足文化消費需求并激發消費者持續消費是產品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其本質就是要提高文化的質量。要鼓勵文化工作者、文化企業不斷創新文化產品的內容、表現形式、供給方式,以精品文化抵制“三俗”文化,以“良幣”驅逐“劣幣”。

堅持文化產品的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在文化產品中堅持民族的文化認同,即要在文化產品中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優良民俗文化的內涵。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文化優勢轉變為文化生產力,探索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大對地方特色文創產品的研發,加強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包裝和推廣力度,使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優良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同時提升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培育文化消費。文化事業是公共服務領域,社會效益優先;而文化產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經濟效益相對較重。但兩者同屬于文化建設這個大系統,涉及文化必須兼顧兩個效益,同時文化事業的建設好壞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順利發展。通過加大公共文化投資,擴大城鄉公共文化供給和服務,帶動大眾消費升級。加快文化街區等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批主題鮮明的文化消費活動品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事業,使公眾更加便利、實惠地享受高質量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以此為契機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消費氛圍,培育文化消費新的增長點。

優化文化產業的供給主體結構

文化產業的靈魂和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意,堅持以改革的精神、開放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形成發展新優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創造創新,讓供給主體擁有與時俱進的競爭力,才能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生力量,源源不斷向市場提供更優的有效供給。

提高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就是把傳統文化產業主要依靠投資實現的增長,轉為依靠效率提高和質量引領實現的增長。在深入分析區位優勢和梳理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明確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緊跟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動向,不斷增強文化吸引力和產業競爭力,形成全面多元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文化+”帶動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建設文化產業高地,必須堅持“大文化”的理念,依托現有行業的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實現“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多元融合發展,以有效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依托完整的“產學研”鏈條,以科技創新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實現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推動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與制造業相融合,打造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

堅持文化開放發展。抓住“一帶一路”建設良好契機,深度參與國際文化產業分工協作。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往來,發揮自貿區開展文化貿易的優勢和潛力,提高數字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西部地區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搭建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平臺,建設國家文化保稅區出口基地,鼓勵文化企業借助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國際業務,開展文化產業投資合作。

(作者:重慶市沙坪壩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產業 產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精品 | 婷婷5月色综合色综合 | 开心五月激情中文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合区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