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縫紉機情懷: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縫紉機編織的往日情懷
“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母親結婚時的嫁妝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
老牌縫紉機——蜜蜂牌縫紉機。受訪者供圖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曾幾何時,這樣的穿衣理念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那時的縫紉機對于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件兒”,大到衣服褲子,小到鞋墊尿片,都離不開縫紉機。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一輛自行車,一塊手表,一臺縫紉機便是上乘的嫁妝。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到1949年,我國的縫紉機械行業從零配件開始,1928年在上海先后生產出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家用縫紉機。但當時的市場主要被美國企業壟斷。
改革開放后,縫紉機也開始升級蛻變,老式縫紉機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市場上開始流行電動縫紉機、電腦自動縫紉機等“新模樣”。與此同時,工業用縫紉機不斷崛起并踏上“走出去”的新時代。
燕牌縫紉機“一機難求”
老北京人都知道,買縫紉機要買“燕牌”的,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燕牌縫紉機可謂“一機難求”。
“那時候(縫紉機)屬于北京的‘四大件’還要憑票買”,韓先生告訴記者,“家里補衣服、做鞋墊都是它”。所謂的四大件,還包括自行車、手表、收音機,都是人們當時追逐的潮流物品。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韓先生的家里買了一臺老式的燕牌縫紉機,至今還留存著當時的購票憑證。這份購票憑證上,寫明這臺縫紉機是在1979年12月14日購買,價格為143元,蓋上了朝陽區東壩供銷社和北京稅務的兩個章。
1956年,北京幾家小作坊采用公私合營的形式,掛上了北京縫紉機廠的牌子,生產出了第一臺燕牌縫紉機。根據北京晚報報道,1883年,北京縫紉機總廠開發了燕牌的電動縫紉機,1984年,縫紉機在北京的郊區農村已經基本普及。
在當時,做裁縫也成為很多老百姓的選擇。來自四川的陳月芳還記得,僅僅是自己所在的鄉里就到處都是學習裁縫的人,還有專門的師傅開設裁縫培訓班。在鄉里學習了裁縫后,陳月芳和幾位親戚一起到成都的制衣店打工。
80年代末,學做裁縫的陳月芳也買了自己的第一臺“飛人牌”縫紉機,她告訴記者,當時已經有很多品牌,但還是最老式的縫紉機比較好。
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直接購買成衣也成為老百姓的選擇。那時的蝙蝠衫、喇叭褲、踩腳褲都成為時下年輕人追逐的潮流。
到了90年代,裁縫已經不再吃香,陳月芳便也辭去在成都制衣店的工作,“老的師傅也很早就沒有干這一行了”。自己曾經寶貝的飛人牌縫紉機,現在也只是用來做一些簡單的鞋底、鞋面。
霍爾果斯的紅豆服裝加工廠。新京報記者 李云琦 攝
家在云南昆明的90后李玉蘭告訴記者,她家里現在還有一臺蜜蜂牌縫紉機。這臺老式的縫紉機,是李玉蘭母親結婚時的嫁妝,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
還沒有上小學,李玉蘭就學會了使用這臺老式的縫紉機,在她眼里,這樣的縫紉機操作不難,父母不在家時,她就用母親剩下的邊角料給自己的芭比娃娃縫制小裙子,一直到現在,她還會用這臺老式的縫紉機縫制包包。
大起大落中的轉型歲月
我國最早的縫紉機,來自上海。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上海勝美縫紉機廠生產出第一臺家用縫紉機。1949年,縫制機械行業中出現了上海的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北京的北京縫紉機制造廠、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生產廠家。
而如今,這些老的縫紉機品牌正在退出歷史舞臺。“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品牌,怎樣才能再次飛入尋常百姓家?”上海上工蝴蝶縫紉機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海祥曾感慨。
始創于1919年的蝴蝶縫紉機品牌,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市場變化,一度在1995年前后達到最高年產量152萬臺,而后又在2000年跌入低谷。
后來,上海市經委和輕工控股以上工申貝為主,整合上海家用縫紉機行業,開拓中高檔家用縫紉機市場。2001年,上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上工申貝)以1510萬元的價格購買下“蝴蝶牌”和“蜜蜂牌”系列注冊商標,旗下的縫紉機開始向電腦化、智能化演進。
2014年,在全國家用縫紉機的生產下降8%時,蝴蝶牌家用縫紉機全年銷量53萬臺,逆勢增長35.5%。
目前,上工申貝生產的縫制設備包括工業縫紉機、家用縫紉機及特種用途工業定制機器等。根據上工申貝2017年度報告,2017年度公司縫制設備的營業收入為19.39億元,毛利率為36.93%。
根據另一家老牌縫紉機企業標準股份的年報,2017年縫制機械產品中的自動模板機需求爆發,年產量突破4萬臺,平均增幅接近80%;各類智能縫制單元設備系列化、組合化、批量化發展迅速,產量增速超過40%。
上世紀70年代末的燕牌縫紉機購買票據。 受訪者供圖
在國際市場,我國的縫紉機地位也在不斷上升。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報告,我國已成為全球縫制機械產品的制造中心,全年生產的各類縫制機械數量約占世界產量的75%以上,為全球第一大縫制機械產品生產國。
“工業化”“便攜化”成產業新方向
“生活好了,也不再需要這個了。”在某二手物品交易網站上,李女士計劃用50元的價格轉讓自己婆婆在20年前購買的燕牌縫紉機。
家用縫紉機在逐漸淡化的同時,工業縫紉機開始崛起。2006年起,鄒君便在新疆一家制作蒙古包的小型加工廠做縫紉工作。其使用的是專業的帆布用縫紉機,針大線粗,一臺縫紉機修修補補用了十來年沒換過。
6月5日,新京報記者在位于新疆霍爾果斯工業園區內的新疆紅豆服裝有限公司的加工廠看到,工廠內使用的全部都是電動縫紉機,不同的縫紉機用于不同的服裝品種。比如,工廠中制作的保暖內衣,要用四線包縫機。輕薄外穿的襯衫,則需要能夠滿足袖口、衣領制作需求的埋夾機。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霍爾果斯位于西北邊陲與哈薩克斯坦接壤處,在對中亞貿易上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新疆紅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工廠內有兩個廠房,在2017年已全面投產,未來主要做服裝出口。
為滿足基本的生產需求,新疆紅豆購置了上百臺不同種類的縫紉機,還專門從內地聘請了縫紉機的維修人員,從組裝到維修,兩個維修師傅就能保證廠里的機器正常。
臺州市一工業縫紉機生產商喻先生告訴記者,目前業內最基礎的縫紉機生產技術門檻較低,臺州有大量規模不等的縫紉機制造廠。這些制造廠主要購買不同的配件進行組裝,售價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
據其介紹因不同服裝的需求,工業縫紉機衍生出很多品種。“如電腦平車,分自動抬壓腳功能、自動斷線能等,分3線、4線、5線不同的鎖邊機。”
喻先生介紹,曾在臺州的縫紉機制造廠工作的他,“因為喜歡這個行業后來就自己單干”。現在還通過網絡開了線上的店鋪,以便招攬到更多生意,“工業用的縫紉機好賣,國內很多廠家都會需要。”
“未來還將往無人操作方面發展,或者一個人操作多臺機器,出口也越來越多。”喻先生稱。
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也越來越多。新京報記者在購物網站發現,現在不到100元就能買到小型的家用式電動縫紉機,且這些小型縫紉機款式新穎,占地面積小只有20cm左右的長度,毛重有的還不足2千克,還有調節快慢、自助繞線、雙線縫紉等功能,能滿足大部分人的使用需求。
在買家評論里,家用縫紉機已經成為人們DIY的一項工具,有的人買來扎褲腳、做床單,有的人用它做尿布、做小衣,還可以用來做孩子的興趣教學。如果只是偶爾在衣服上補個針腳,還有一種微型電動的迷你縫紉機可以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
“以前我媽會用縫紉機給我們打鞋底和鞋面,我在邊上看著。她偶爾會教我。”母親結婚時的嫁妝一臺老式縫紉機,承載了李玉蘭童年的記憶。
“那時候(縫紉機)屬于北京的‘四大件’還要憑票買”,韓先生告訴記者,在上世紀50年代燕牌縫紉機可謂“一機難求”。
B04-B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云琦
編輯:秦云
關鍵詞:縫紉機 燕牌縫紉機 上世紀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