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法院要善于在輿論關注下公正審案
6月4日下午,備受關注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對莫煥晶的死刑判決,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這是終審裁判,意味著在法律上關于此案的爭論,都可以告一段落了。這一裁判也意味著法律的公正得以實現,正義得以伸張。
回顧整個案件,從令人震驚的發案到一波三折的審理,從律師風波到一審二審判決,可以說,該案司法審理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都處在公眾目光聚焦之下,處在輿論關注的核心位置。而該案最后的宣判,回應了民意。可以說,輿論與司法在此案上最終達成了共識。
媒體的空前發達特別是互聯網+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傳播變得如此便捷,司法不僅不再神秘,而且時常處在輿論高度關注之下;一些案件不僅在進入司法程序之前就早已為公眾所熟知,而且人們往往已經根據各自的理解對案件作出這樣那樣的評判,并且將這類評判訴諸輿論。在這種情況下,輿論的關注如同顯微鏡,司法的一舉一動都必須接受公眾的評判;輿論的關注又如同放大鏡,司法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被輿論放大進而無限解讀。
事實上,不只是杭州保姆縱火案,近些年來受到輿論關注的類似司法案件眾多,諸如:北京的李某某案、湖南的唐慧女兒案、山東的于歡案等等。無論司法機關是否愿意,也無論司法機關是否準備好了,公眾和輿論的高度關注已經成為法院審理案件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在這種客觀現實面前,法院既不能置輿論和民意于不顧而完全無視輿論無視民意,也不能對輿論民意過度遷就甚至被輿論所綁架;必須習慣于在公眾目光的審視下和公眾輿論的議論中依法審理案件,必須習慣于在輿論滔滔的喧囂聲中保持司法定力,在依法審理案件中堅持法治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司法公正的最大值回應輿論回應民意;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與此同時,也努力讓每一起受到輿論關注的司法案件都成為一堂全民普法課。
法院在公眾的目光下審案,對司法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法院要傾聽民聲、尊重民意。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空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就在于司法的人民性,這是根本,這一點絕不能動搖。另一方面法官必須堅持獨立審判,堅持法治的原則,從程序到實體,都做到嚴格依法一絲不茍。只有這樣,法官才能以公正判決體現司法正義,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的理解、信任與尊重。
法院在公眾的目光下審案,對法官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歡案考驗著法官統籌法律正義與社會正義,綜合天理、國法、人情的能力。而杭州保姆縱火案則考驗著法官對法律的精準把握。在此案中,對莫煥晶的定罪量刑也有過一些爭議,但最終法官還是依法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法官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也同樣是司法贏得公眾信任與尊重的前提。
從不習慣于在公眾和輿論的關注下審案到逐漸習慣和適應,從司法與民意割裂到司法與民意日益達成共識,我們看到中國司法越來越進步也越來越自信。中國司法的這種進步和自信伴隨著一個個受到輿論高度關注的司法案件從突然案發到審理終結,也伴隨著民眾的法治意識在一次次全民普法課上得以漸漸增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輿論 司法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