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上合青島峰會>上合新篇>經貿合作 經貿合作
上合推動“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發展 能源合作大有可為
人民網北京6月4日電(常紅 徐祥麗)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日共同發布了《上海合作組織黃皮書: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18)》。報告指出,上海合作組織應實施“建設性協調”以有效解決上合組織自身能力不足問題。上海合作組織能源合作大有可為,能源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上合積極推動“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發展,將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實現國外市場的多元化。
上海合作組織應實施“建設性協調”
黃皮書認為,隨著擴員和地區、國際環境的變化,上合組織作為一個年輕的國際組織在自身建設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在《憲章》中增加“建設性協調”的條款,以有效解決上合組織自身能力不足問題,有利于本組織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建設性協調”政策是指在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基礎上,在成員國發生突發事件時,依據成員國的需求,采取“有限的、有效的、及時的”調解措施,以利于成員國的安全與穩定。這是一種“靈活性”的政策措施。
“建設性協調”政策與“不干涉內政”并不矛盾,這是區域大國責任的具體體現。在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幫助成員國調節矛盾、緩和危機、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引導事態向和平穩定方向發展,這是“建設性協調”政策的主要內容。
上合能源合作大有可為 體現在三個方面
黃皮書認為,近年來,世界油氣生產和消費格局處于深度調整之中,能源行業生產消費低碳化進程加速,國際油氣市場的價格機制、貿易格局、政策走向以及各公司的投資策略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將給上合組織成員國今后的能源合作帶來深遠影響。
這其中有一些新的趨勢尤其值得引起關注。
一是世界石油市場開啟再平衡之路,油氣市場開始緩慢復蘇。
二是世界油氣生產消費格局處于深度調整中,將進一步重塑大國博弈的地緣政治格局。
三是產油國加快能源行業改革步伐,將為世界各國加深能源領域合作提供歷史性機遇。
四是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加速,能源低碳化將構成石油行業中長期發展的重大風險因素。
未來,上合組織國家能源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深化油氣供需雙方的合作,努力保障能源供應安全。
二是深化油氣貿易及資源采購領域的合作,共同謀求價格安全。
三是深化清潔能源技術和裝備等領域的合作,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上合可在東北亞發揮積極作用
黃皮書認為,上合組織在東北亞地區穩定與安全領域具有一定的潛在作用,有助于改善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但也面臨很多問題,需要從國家整體安全觀的角度協調上合組織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與發展問題。
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地緣關系的角度看,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既可以被劃定為東北亞國家,也可以被視作中亞國家,其中中俄兩國是上合組織的創始成員國和主導國,蒙古國也是上合組織的首任觀察員國,在東北亞域內的六個國家中,已有三個成為上合組織大家庭中的成員,從這個意義上看,東北亞國家與上合組織具有明顯的“血親關系”。隨著上合組織的日漸成熟和發展壯大,面向整個亞歐大陸已經成為這個區域性國際組織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與東北亞區域的融合,加快與亞太國家的合作將成為上合組織發展的潛在方向之一。
基于東北亞地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復雜的安全形勢以及上合組織在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發揮上合組織在東北亞地區穩定與安全領域的潛在作用將更加現實。
上合積極推動“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發展
黃皮書認為,在應對全球危機中所發揮的作用將使得中國更深入地融入國際體系。在應對國際危機的問題上,中國更愿意在多邊組織框架內發揮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建立以應對全球性問題為支點的國際合作平臺。因此,對于在構建歐亞經濟伙伴關系過程中俄羅斯展現的國際觀,我們應堅持建立上合組織時的初心,即在國際事務和國際組織中,在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方面,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是我國重要的依托。
歐亞經濟伙伴關系的構建對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將有利于中國擴大出口,實現國外市場的多元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也為地區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過去5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超過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中國從上合組織成員國進口商品累計超過34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地區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150億美元。今后,通過在上合地區合作開發礦產資源、投資辦廠、收購企業、建立高科技園區、帶資承包工程等,我國對這一地區的投資還會增加,從而帶動和擴大我國商品和勞務的出口,使該地區成為我國實施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方向。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