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資料圖
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還很多,不可懈怠。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在于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許多的先天不足,還在于因發展不足、發展失當和發展失衡帶來的后天失調。只有通過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起包括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及生態安全體系在內的生態文明體系,才能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有黨的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有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我們應對此充滿信心。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應對生態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體現了人類基于對自己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美麗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并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這是對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的重大提升。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美麗中國,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本大計的內在需要,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需要。
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
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一種對工業文明加以揚棄、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我們理應站在如此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
西方工業文明因其自身的規定性而必然引發全球性、區域性生態危機,其自身的規定性包括: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充分發育的市場機制,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相適應的社會化大生產,以工具理性、唯利是圖、享樂主義等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這些規定性組合在一起,不僅極大膨脹了西方發達國家征服、掠奪自然的欲望,而且極大增強了其征服、掠奪自然的能力。它們對自然的征服、掠奪,在歷史上是通過赤裸裸地對外擴張、侵略和殖民,通過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壓迫與剝削實現的,這決定了西方工業文明的模式既無普遍性,也無可持續性,必須而且必然被超越。
每一個國家都應當立足現實國情與世情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并相互尊重、學習與借鑒。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而強起來的中國,不僅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中國,而且是美麗之中國。中國不但要加快自身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且要與其他國家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奉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本質特征的文明形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沒有人的身心和諧,就沒有社會和諧、國家和諧和世界和諧。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正是由于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生態文明是把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有序視為人類命脈的文明,是把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之內的文明,是把良好生態環境看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把握好的幾個環節
理念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時,列第一位的成效是“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這一論述揭示了綠色發展理念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以先進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定、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歸納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并在山水林田湖之后補充了“草”,使生命共同體的范疇更為完整。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內涵豐富,是一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為核心的、具有嚴密邏輯結構的體系,全面闡述了我們對自然及人與自然關系應有的認識、態度和做法。這啟示我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根據便在于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要想維系這一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樹立自然整體觀,看到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聯通,樹立發展與保護的統一觀,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并確定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的前提性、基礎性地位,在實踐中做到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均衡,牢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各有其自身特點與規律;另一方面,五大建設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其他四大建設,要由其他四大建設體現和落實,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抓好已出臺改革舉措的落地,及時制定新的改革方案。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用一個部分講生態文明建設,重點講的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們要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即加快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此破除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即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動力。任何改革都是權力與利益的調整或重新分配,這便意味著一些機構和個人會失去手中的既得利益,如不能正確對待,就可能成為改革的阻力。舊有思想觀念的束縛、舊有體制機制的障礙等,均表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艱難性,因而必須增強動力,通過動力去克服阻力。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動力由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自覺生成,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全力推進促成,由全體人民群眾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熱切期盼不斷助推達成,要實現三力合一,既要靠宣傳教育,又要靠利益機制,我們目前正在實行的“環評”“環境督察”“環境損害賠償”“環境績效考核”等就是這樣的機制,必須長期認真去做、做實做嚴。
(作者:劉湘溶,系湖南師范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文明 生態 建設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