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換一種方式看文物

2018年06月01日 14:34 | 作者:單霽翔 |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到: 

序與跋

我們為什么是現在的我們?

追根溯源,是因為中華民族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文明,這是每個中小學生都會背誦的內容。但如何讓他們有體驗、有認知、有參與、有互動,這是我們這一代博物館人的責任。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一直嘗試讓文物活起來,例如在《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之后,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對文物的熱情;在故宮數字博物館內,我看到學生們在“數字多寶閣”前流露的興奮表情。

2017年年底,《國家寶藏》的播出是聲勢最大的一次,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悉數到位,都拿出了鎮館之寶,邀請數十位明星助陣,演繹了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QQ截圖20180601143441

其實在我看來,文物本身就是活的,歲月不會悄悄流過而沒有痕跡,只是缺少我們去發現;文物的價值也不應該是我們去發掘的,因為它們本身就存在。

《國家寶藏》展示的是藏品,但更重要的是一件藏品里所包含的我們的文化和精神。

《國家寶藏》所演繹的,是當我們看到一件文物的時候,大腦應該如何思考、如何產生腦電波。即便在我們還不具備這種歷史知識積累的時候,也應該保持這種好奇心去貼近它們,這才是一件文物應得的尊嚴。

我相信在此之后,我們會換一種方式看文物——文化遠在器物之上。

由于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國家寶藏”這個稱謂自然會吸引人,但我們還是要有“省寶藏”“縣寶藏”,乃至“村寶藏”,這也是為什么要有數十位明星演繹國寶的前世今生,因為一件文物的經歷,遠比人們看到的要更久遠。

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雖然我一直為故宮博物院在節假日暴增的游客發愁,但我知道博物館和人們的距離還比較遠,參觀博物館并沒能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這和博物館原有的“冰冷”姿態有關。

我曾經說過,如果不能讓更多觀眾看到更好的藏品的話,那么即便存有世界上最多中國文物的故宮博物院,也并不值得我們驕傲。其實博物館離人們并不遠,而且我們一直在努力舉辦多種展覽,讓博物館??闯P隆?/p>

我總說自己是一位“看門人”,在盡職盡責的同時給大家講講故事,這應該符合人們對“看門人”的普遍認知。除我之外,文物還有它們的“守護人”,這些人遠比我重要得多。

我們現在的每一件文物都經歷過流轉,因為每一代人都有對文化的追索, 即便歷經戰亂災荒,這也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的緣由。

但文物傳承至今,我們的歷史使命和前輩文物“守護人”并無區別,保護、追尋、探索,但是今天我們更重要的使命,是把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講給大家聽,告訴人們文物與他們現實生活的關系。

《國家寶藏》這本書的出版是一場文化盛事。27件文物背后是綿延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信仰。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大家打開書籍,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國溫度,能讓更多父母和孩子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本源,也希望有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親身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溫度。

《國家寶藏》這本書的出版,是我們“看門人”歷史使命的延續,也是對文物的歷史譜系、價值傳承的深入挖掘,視頻中所無法呈現的浩如煙海的歷史細節將在書中一一呈現。

通過圖書這一載體,我們能夠再度靜靜地品味和欣賞這些文物,也能夠完整地捕捉歷史,從而完善自己對文物、文化的認知。相信在讀過這本書之后,再走進博物館時,看到的文物將是另一番面貌。

我總說文物是有尊嚴的,如何讓它們在外貌、收藏、展覽這些物理空間上獲得尊嚴,是我們“看門人”和“守護人”的分內事;但如何讓它們在歷史、文化、精神上獲得尊嚴,就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故宮博物院院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物 博物館 方式 文化 人們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视频一区二区欧美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 日本全部一级视频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亚州V日韩 | 亚洲视频高清在线人 |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