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面對“殺熟”疑云,市場監管別缺位
背景:有網友質疑攜程利用大數據手段“殺熟”,針對不同的手機、不同的用戶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導致出現“酒店同房不同價”等問題。攜程回應稱,網友看到的價差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應商等原因導致的不同。
錢江晚報發表魏英杰的觀點:網友顯然指的是在同一時段針對同一房型的報價,而攜程則以正常可能導致價差的因素,回避了核心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攜程上訂酒店,只會針對不同酒店的價格進行比較,而不會在不同用戶之間進行比較,除非是幾個人一起訂同樣的房間,才可能發現價格差異。每個人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同樣的房型,有的人可能認為400元的價格過高,而有的人可能很容易就接受了。所以,如果攜程暗中采取這種差別化策略,確實可能于無形中牟取更多經濟利益。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這種區別化策略的確很容易實現。每個用戶的訂房、消費記錄都存于攜程,攜程很容易判斷該用戶的消費能力,而且消費記錄越多,分析結果就越準確,所以,這種“殺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擁有大數據便利和平臺優勢的攜程是強勢一方,用戶哪怕真的被“殺熟”也很難取證。但攜程這么做是有高度道德風險的,一旦被用戶發現確有其事,用戶很可能毫不猶豫地棄用攜程。這里并不想指責攜程是否真的利用大數據殺熟,而是這件事情提醒了消費者,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同時,這也提醒攜程加強自我反思,是否在產品設計中存在類似漏洞,是否存在產品過于復雜導致用戶不買賬的情況。當一個平臺的用戶粘性越來越差,哪怕再忠實的用戶也可能轉身離開。作為使用攜程15年以上的用戶,我現在都有這種考慮。
小蔣隨想:攜程(包括其他同行)有沒有用大數據“殺熟”目前沒定論,但消費者對此沒法“疑罪從無”,難免產生心理陰影。一個相對可行的免于被坑方法是,在手機上裝多個酒店與機票預定APP,在不同的APP之間比價,誰家便宜就在誰家預定。不過,這種方式也有麻煩的地方——要花更多精力和時間比價,在不同的商家積累不同的積分、獲得不同的優惠券,會讓消費者算起來頭大。不得不說,這種“自求多福”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也折射出有關維權和規范存在空白。商家隨意改價,大可以宣稱“明碼標價”“自愿交易”。就算消費者發現同一APP對不同用戶見人下菜碟,也較難固定證據,不便投訴欺詐。市場經濟有價格波動是正常的,但這不是搗鬼、坑人、欺詐的擋箭牌,二者不能被故意混淆。社會理解新會員優惠、老用戶回饋可能存在差價,不能接受的是商家欺負新人、蒙蔽老人“兩頭騙”。商業規則講的是誠信,不是玩雞賊。一旦商家拿老用戶“開刀”,不僅卑鄙下作,而且是殺雞取卵的傻瓜行為。開放的市場不存在寡頭壟斷,一旦失去用戶的信任,即便是知名商家,傾覆也只在轉瞬之間,既有的用戶份額會被其他商家迅速瓜分。所以,商家自律不是道德的高標準嚴要求,而是為了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市場管理、監督、仲裁不能一直缺位,在制度與法規層面應對此有說法,法治應當依法約束并懲處潛在的不軌行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攜程 用戶 殺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