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藝術思考不能做結論式、判斷式的表述

2018年05月29日 11:05 | 作者:張愛國 | 來源:美術報
分享到: 

日前,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張愛國帶領其研究生進行了一場“對書法自古為文人末技的探討與反思”的專業教學話題討論。他對這個問題講了以下幾個方面。

MAIN201805290839000184954770414

杜牧 張好好詩并序 紙本墨跡 行書 28.2×162cm 835年

杜牧 張好好詩并序 紙本墨跡 行書 28.2×162cm 835年

第一,“書法自古為文人末技”的這個問題是否確實成立,多少可以打一個問號。代表中國文化的不是一個或者兩個個體,他們只能代表部分,比如以揚雄為例,即便拉上孫過庭、黃道周、簡經綸等人,還是不能代表全部。這個結論能下,也只能在部分范疇內可以下。潘天壽、沙孟海在創辦書法專業的時候,以他們的學術背景來講肯定知道這個問題,他們年輕的時候受沈曾植的影響學黃道周,黃道周有“作書乃學問中第七八乘事”的觀點,當然也包括“壯夫不為”、“詩賦小道”。但是現在寫篆刻文章的人經常會寫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這個完全是臆造的,揚雄原話也沒有這樣說過,這就反映了書法界做學問的一個不嚴謹的方面。這句話揚雄沒講,揚雄只講了“詩賦”,但是這句話很多時候都被人置換掉,置換成“雕蟲小技,壯夫不為”。

第二,要探討和反思這個問題要做兩方面的思考。首先,確實存在一個現象,就是整個中國書法領域里的這個文化品位可能是不夠高的,所以真正明白的人,有學術之心的人大家都在補課,在不斷地學習,要加強學問,這個肯定是對的。其次,至于它是第幾等,第幾層,是大道小道,可以不必介意,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

我曾與日、韓的幾個老師在討論,現代書法為什么會呈現這樣一種衰落的趨勢。明清調二戰以后在日本興起,它代表了一個領先的藝術觀念、潮流,從明清調發展到日本的現代書道、前衛書道是必然的。關于明清調與中日兩國的關系,中國是暗線,日本是明線。因為日本明確提出了明清調這個概念,而中國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沈曾植到潘天壽、沙孟海、來楚生等,這些前輩大家們行其之實但沒有提出這個名目,進而到我們中國美院提出的“書非書”。現在日、韓沒有提出更好的、更高的藝術主張、藝術觀念,所以會感到衰落。沒有傳統的聲音那么強大,所以整個書壇的態勢表現為要回歸,要去補課,要去學傳統。而前面的這些人,比如井上有一、手島右卿,他們走得太快,當時人家還在罵他們,等他們去世十幾二十年,現在開始熱,跟回歸傳統似乎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書非書”是一個目前來講最為領先的一個藝術觀念,但是還有人不理解。以日本為例,如果再給他三十年發展,提出了一個更好的更新的藝術觀念,或者說有更多的像“書非書”這樣的藝術觀點提出來的話,那么書法就不是現在這個情況。所以強調文化修養,這是沒有止境的,需要慢慢去做。

第三,我們不要管他什么末技,或者我們對這個“末技”做一個反思,反思其實就是代表我們質疑它。就像王相墉剛才講的,演員現在紅得不得了,什么搞書法的知名度拎出來都比不上一個演員。這個不是偷換概念,是邏輯推理。詩賦都是小道了,書法、篆刻、蹴鞠等等這些就更加小,就可以任意踐踏,這是一種文化觀念上的殖民主義,肯定是不對的。

所以從問題本身而引發出的反思來講,意義不大,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它所表達的內涵也很清楚。但這個問題的探討和反思提示我們對中國文化、中國書法的很多問題的思考,不要做這種結論式、判斷式的表述,藝術文化上的東西它不是可以截然的。風格上的差異不代表可以排一二,不像體育比賽,有人喜歡吳昌碩有人喜歡黃牧甫,很難說哪個第一哪個第二,而且也沒有意義。書法是不是末技,大可不必理會,實踐只管做就好。黃道周雖說“作書乃學問中第七八乘事”,但他在書法上取得了很高成就,留下了大量作品。吳昌碩先生表達得很明確,述而不作,不做課題研究,不寫論文,就刻印畫畫,寫石鼓文。齊白石也差不多,最多寫幾句詩表述一下,“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現在寫文章的人總是在引用。我們談風格就談風格,談論風格的優劣,這是可以的。

(作者:張愛國   系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藝術 書法 思考 結論 表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a深夜影院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日本一本到精品综合视频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久久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