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必過度解讀小學生“夢想發財”
背景:5月16日,杭州某小學搞了一場《我有一個夢想》演講比賽,一個小學生說:“我的夢想就是發財!”這個孩子還說,“要真發了財,能幫到人的還是要盡量幫”“自己有閑錢了,自然就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中國青年報發表王鐘的的觀點:孩子說的是大白話,擁有一筆物質財富,既能獲得自我欲望滿足的愉悅感,又能利用這筆財富創造社會價值,進而獲得更大的精神回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金錢的看法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社會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關系的理解也出現了改變。小學生的演講,其實也沒有那么特立獨行,而代表了社會上很普通的一種價值追求。有一種觀念認為,孩子就應該是“純潔”的,應該與社會流行的世俗觀念有所隔離。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未成年人就應該遠離不適合他們年齡的觀念與生活方式。然而,哪怕是小學生,也要為將來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做準備。脫離了社會現實的說教,往往空洞而無力。孩子發自內心的真實理想都應該得到理解,而不應該刻意打上高尚或是低俗的標簽。夢想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有的人在看了杭州這位小學生的演講后,覺得他的話說到了心坎里;有的人則覺得孩子要實現健康成長還需要更多引導。這種對“發財夢”的不同理解,本身就反映了社會上個人理想的多元化認知。夢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最應該做夢的年齡,讓孩子有機會說出真誠的夢想,并積極引導他們,為其實現夢想創造條件,是每一個成年社會成員的責任。
小蔣隨想:聽多了唱高調的違心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兜圈子話,這個小學生的坦言倒是簡單又直接。在某種程度上,這個孩子不過是說出了很多成年人私下里經常調侃的、在正式場合又不好意思說的話罷了。至少,在這個孩子身上少了很多成年人的虛偽。錢當然是個好東西,錢可以解決一切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要真發了財,能幫到人的還是要盡量幫”,孩子還有用錢做公益的想法,更值得肯定。非要挑毛病的話,孩子沒說要靠什么方式發財,是個問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孩子說“想發財”并不“離經叛道”,關鍵是成年人能否理性對待、妥善引導。有的家長讓孩子攢廢品賣、做家務換零用錢,就是在給孩子樹立“有付出才有收獲”的價值觀。如果某些父母自己愛錢,卻覺得孩子喜歡錢“不合適”,本身就是吊詭的。如果家長再不會教,導致孩子不懂“粒粒皆辛苦”,隱患更大。有的孩子背著父母買游戲裝備、偷偷打賞視頻主播,花掉父母大筆錢財,只怪孩子“不懂事”?顯然,父母難辭其咎!簡言之,孩子對錢感興趣很正常,想發財是童言無忌,成年人不必過度解讀。培養孩子不能局限于智商、情商,財商教育同樣不可少。如果某些家長還沒有準備好,倒是應該補補課。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小學生 過度 解讀 夢想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