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故宮首次集中展示空白期瓷器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御窯瓷器展”,日前在故宮延禧宮東配殿開幕。這是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聯合舉辦的又一個大型專題瓷器展,也是國內外首次舉辦以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為主題的展覽。展期至2018年6月17日。
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名聞天下,知名品種有永樂、宣德朝青花、祭藍釉、鮮紅釉瓷,成化朝斗彩瓷,弘治朝澆黃釉瓷,正德朝孔雀綠釉、素三彩瓷,嘉靖、隆慶、萬歷朝五彩瓷等,而對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認識則比較模糊。特別是由于此三朝御窯瓷器均不署正規年款,致使長期以來,人們并不認識這三朝御窯瓷器,稱之為“空白期”或“黑暗期”。
出土青花云龍紋大龍缸印證文獻記載
隨著對明代景德鎮御器廠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這三朝御窯瓷器的真實面貌被逐漸揭開。自20世紀80年代在景德鎮御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迄今已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展覽中有很多展品使人耳目一新。如:一組青花云龍紋大缸殘片,修復后龍缸口徑70多厘米,高80多厘米,形體之大,在明代絕無僅有。這種青花云龍紋大龍缸的出土,印證了相關文獻記載。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宮殿剛剛落成一年,前朝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毀。直到19年后的正統五年(1440年)二月才開始重建,于正統六年九月完工。據《明史》記載,當時“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花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當時命造這種青花大龍缸是為了用來蓄水救火,但因燒造難成,遂改用銅缸、鐵缸。
2014年出土六件青花大花盆亮相
再如,2014年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出土的六件青花大花盆,外壁繪有云龍紋、海獸、麒麟等,體形碩大,頗有氣勢,即使在明代御窯瓷器燒造取得最高成就的永樂、宣德時期也未見有類似作品。另有同期出土的紋飾各異的青花大繡墩殘片,在明代御窯瓷器中也堪稱絕無僅有。青花繡墩座面上分別描繪雙獅戲球、方勝飄帶、松竹梅等紋飾。繡墩亦稱涼凳,傳世品中明代瓷繡墩多為正德、嘉靖、萬歷朝作品,正德朝以前的非常罕見。
除考古發掘品外,故宮博物院還利用收藏明代御窯瓷器較為豐富的優勢,展出一批宣德、成化朝御窯瓷器精品。因為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上承宣德,下啟成化,所以在瓷器面貌上有承前啟后之處。通過對比,觀眾可以領略到正統朝御窯瓷器風格明顯帶有宣德遺風,而正統到天順朝的御窯瓷器風格又明顯影響了成化瓷器。
觀眾憑故宮門票免費參觀
據介紹,該展覽共展出215件(組)瓷器,其中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瓷器修復品共計138件(組),包括首次公開展出的2014年景德鎮御窯遺址珠山北麓出土的100件(組),旨在將最新考古成果和學術前沿展示給公眾。
展覽對于明代御窯瓷器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以往人們囿于考古資料限制,將一些不署年款的具有宣德、成化御窯瓷器風格的傳世瓷器年代分別定為宣德、成化。今天,大量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展出,對于重新認識這些御窯瓷器,提供了新的資料。
據了解,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后可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兩次重要考古發掘
第一次是1988年,在御窯遺址西墻、靠近東司嶺巷一帶發現了以青花云龍紋大缸殘片為主要包含物的地層堆積。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文獻記載判斷,這些青花云龍紋大缸的燒造年代為正統時期。這是首次經考古確認的正統時期御窯瓷器遺存,改寫了正統朝御窯已停止燒造的既往認識。
第二次是2014年,在御器廠內珠山北麓,發現了從明代宣德至清代的地層堆積,包括疊壓在宣德地層之上、又被成化地層疊壓的瓷片堆積層。該地層出土的瓷器均不署年款,從一部分瓷器具有宣德御窯瓷器風格、另一部分瓷器具有成化御窯瓷器特征看,其燒造年代應為正統至天順時期。這次考古發現與1988年相比,出土瓷器數量更多、種類亦更豐富,這說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燒造非但不是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人們對“空白期”瓷器的認知,而且還將改寫對傳世品中一部分不署款的、原定為宣德或成化御窯瓷器的認識,能夠充實、完善明代御窯從洪武至萬歷時期的生產鏈條,可謂學術意義重大。(文/記者 王巖 攝影/記者 王曉溪)
編輯:楊嵐
關鍵詞:瓷器 御窯 正統 空白期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