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智慧樹”,在綠水青山間茁壯成長——解碼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新華社貴陽5月23日電題:“智慧樹”,在綠水青山間茁壯成長——解碼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新華社記者李銀、王新明、向定杰
浩瀚宇宙中海量又微弱的電磁波信號奔向地球,匯聚到綠樹環繞的“中國天眼”。對這些信號進行大數據分析,距地球約4000光年的毫秒脈沖星被中國科學家“捕獲”。即將在貴陽召開的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將首次展示這些發現的背后——處理天文大數據的超算能力。
對天文大數據的分析處理,是貴州大數據應用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先行先試,建成全國首個省級一體化政府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在全國較早運用大數據精準指導脫貧工作、吸引國際互聯網巨頭建設數據存儲基地……大數據“智慧樹”正在綠水青山間茁壯成長。
拆除數據“煙囪”,政府治理更具“慧眼”
打開貴州大數據精準扶貧APP,點擊“精準識別”欄目,從省到市、縣、鄉、村,除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精準識別率等基本數據外,還能看到貧困戶是否有房產、車輛、公司等“異常數據”。
“數據來說話,扶貧難扯謊,假貧困立即就會現出原形。”貴州省大數據局副局長景亞萍說,依托國家共享交換平臺,貴州打通扶貧、公安、醫療等17個部門和單位的數據,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運用大數據比對貧困戶信息,快速判定其工商注冊、不動產登記、車輛購置情況,探索扶真貧、真扶貧。
“小數據變成大數據,‘死’數據變成‘活’數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扶貧辦總經濟師余澤漱說,全州已對1925戶“異常戶”進行了核查,清退562戶。
精準描述致貧原因,才能精準幫扶。幫扶干部還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致貧原因,分析并提出對路的脫貧對策,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拆除數據“煙囪”,打破數據“壁壘”,數據開放共享讓一個個應用場景“植入”現實。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建設的“智慧法院”系統可為法官自動推送類似案例做參考,也可提出量刑建議,并對法官作出的裁判進行偏離度分析。通過公開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等,“智慧法院”既能發揮“篩子”功效,篩出不規范案件,還能發揮“鏡子”功能,照出質量不過關的案件。
宏觀經濟運行監測、脫貧攻堅、市場監管、司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遠程醫療……數據正在政府治理各個領域“轉起來”“活起來”“用起來”。
“云上貴州”是全國首個省級一體化政府數據匯聚共享平臺,打開“云上貴州”APP,公眾可在線查詢社保、交通出行、景區等信息,還可預約掛號、預約車檢等。點擊“辦事大廳”,還能在線申報辦理教育、醫療、納稅等事項。
“網上能辦的事都在網上辦了,不用東跑西跑,省事還省錢,這幾年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提升了不少。”在貴州經商的董林說。
作為全國“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示范省份,截至2017年底,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已覆蓋省市縣3796個審批服務部門、1536個鄉鎮、1.7萬余個村居,50余萬政務服務事項集中在網上辦事大廳公開辦理。《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8)》顯示,貴州省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全國第三。
“圍繞‘數據在哪里、放在哪、怎么用’三個問題,貴州深入推進數據‘聚、通、用’,讓政府治理更加精準。”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說。
企業“心中有數”,實體經濟更加“壯實”
連接器是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之一,長期以來,產品研發雖處于領先地位,但生產線一直以人工生產裝配為主。不僅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質量還不穩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航天電器與德國西門子合作,打造“柔性智能制造車間”。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流程再造,設備利用率從40%左右提升到70%以上。其中,麻花針生產線工作人員從60人銳減到15人,而產能提升了將近一倍。
如今,航天電器一條生產線可以制造超過一萬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元器件,公司經營效益穩步提升,并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
“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改變天地寬。”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躍軒說,大數據打破了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倒逼企業拋棄“人海戰術”“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轉向探尋智能化發展之路。近期,將邀請德國工業4.0研究部門為公司把脈,并在美國、德國、韓國等布局市場。
“在與大數據的融合中,我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國際競爭中。”王躍軒說。
大數據與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貴州的辦法是:摸清底數、萬企融合。在對近1.4萬家企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后,引入西門子、思科、施耐德、阿里等100多家全球知名大數據企業為貴州企業問診把脈、提供轉型升級方案。據統計,全省60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4300多家正在實施信息化改造。
走進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輛輛“小白車”映入眼簾。它們沿著地面的“軌道”自動前行、拐彎,一批批運輸著配件。
“面對生產過程的一個個數據孤島,海信實施智能化升級,打造全過程大數據鏈,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貴陽海信公司黨委書記溫洪剛說,員工總數從1000人左右減少到500人左右,年產能卻從改造前的90萬臺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90萬臺。電視機生產時間由原來的1周縮短至2小時,產品不良率下降27.56%。
“每臺電視機有一個‘身份證’,產品制造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溫洪剛說,這些數據也會及時反饋到產品研發部門和市場部門,為制定新的產品規劃和市場策略提供參考。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貴州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了6位,并建立了全國首個面向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標評估體系。2017年10月,國務院把“貴州省以大數據為載體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2017年第四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通報表揚。
跨越時空“鏈接”,國際朋友越來越多
頂著初夏的驕陽,上百名工人正在貴州貴安新區一處山間忙碌。五條開鑿的橫洞,配合豎井,魚骨形的設計樣貌已初見端倪。這些看似公路隧道一般的山洞,將成為儲存騰訊服務器的特殊“倉庫”。
從舉行奠基儀式到箱體進場試運營,不足一年時間,騰訊貴安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刷新了業內紀錄。預計到2019年正式投產后,這里將成為高隱蔽、高防護、高安全的數據中心之一。
騰訊數據中心負責人鐘遠河表示,為解決建設周期長、標準化困難等問題,公司研發出第四代T-block技術,基于該項技術,建數據中心如同搭積木,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不僅騰訊,蘋果、華為等也將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其中,蘋果公司將投資10億美元建設iCloud貴安新區主數據中心,用于存儲中國蘋果用戶數據,預計2020年可投入使用。而根據華為的規劃,其建在貴州的存儲中心將成為華為全球管理數據存儲中心,存儲其在170個國家的管理數據。
從一張白紙到一幅藍圖、一片發展熱土,走上大數據之路的貴州正快速崛起為全球數據存儲基地之一。
人才是發展之基。近年來,貴陽與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建立合作關系,吸引美國蘋果、惠普、微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等知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到貴州投資、辦學。
走進位于貴陽高新區的大數據教育實訓基地,寬敞明亮的計算機教室內,學員正通過遠程授課,學習印度工程師講授的軟件開發知識。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中國區域技術總監升迪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基地培訓針對政府公職人員、企業員工、在校學生、社會人員,采取“菜單式”“訂單式”培養。目前,共舉辦專題培訓班30余期,培訓8000余人次。
先行先試中,貴州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5月26日至29日,2018數博會將在貴陽舉行,Facebook、谷歌、阿里巴巴等將參會。作為全球首個大數據主題博覽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數博會已成為國際大數據產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兩年試驗,碩果累累;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數據開放仍需拓展廣度和深度;人才瓶頸有待突破;數據安全需要排除隱患。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大數據安全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進行規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大數據產業。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貴州 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