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加快形成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對策

2018年05月17日 10:05 | 作者:許召元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能否實現產業升級、打造具有一定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經濟能否穩定增長的核心,也是保證經濟增長動能順利轉換的基礎條件。近年來,我國產業升級進展穩定,應努力把握全球制造業發展變革機遇期,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市場環境,維護全球開放格局,促進我國制造業持續升級,努力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1122843991_15265129257971n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產能過剩嚴重、生產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凸顯、技術引進受阻等諸多挑戰。能否順利實現產業升級,打造具有一定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經濟能否穩定增長的核心,也是保證經濟增長動能順利轉換的基礎條件。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產業升級進展穩定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除了極少數資源型國家外,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均或多或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例如,荷蘭的高端光刻機、瑞士的儀器和制藥、新加坡的醫藥產業、瑞典的通信和航空、以色列的儀器和通信產業、芬蘭的通信產業等。

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更是決定經濟實力的根本。在當前全球一體化充分發展,各國經濟深度交融和競爭的情況下,一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和產業升級的狀況,最終體現在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否穩定提高,尤其是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是否提升,所以必須要從全球貿易的角度審視產業競爭力的變化。

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能否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而產業升級是提升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直接表現。從國際比較看,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取得了很大進展。

從總規模看,近年來我國貨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額穩步提升,說明總體競爭力在穩定提升。雖然中國制造面臨著人工成本上升、低成本競爭優勢不斷下降等挑戰,全球貿易也進入了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時期,但中國的全球貿易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中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為10.1%,到2015年,中國出口總額達到2.23萬億美元,占世界總出口的14.9%,2016年有所降低,但2017年又回升至14%以上。

在低端技術產品方面,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略有降低。2012年以來,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受益于低成本優勢和產業轉移,在低端制造業方面發展較快。例如,印尼的低端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216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253億美元,增加了19.0%;同期,越南低端技術產品出口額增長了65.3%。而中國同期則從6388億美元到6393億美元,基本零增長。但是,從絕對額看,2016年,巴西、印度、印尼、越南、泰國五國的低端技術產品總出口額為1852億美元,僅為中國的29.0%。這表明,這些國家的低端技術產品尚未對中國形成重大挑戰。

在中端技術產品方面,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2012年至2016年,中國中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增加了3.5%,雖然增加幅度很小,但同期其他制造強國基本處于收縮狀態。例如,同期美國下降了7.4個百分點;德國下降了2.9個百分點;日本降幅則達到了18.6%;韓國的中端技術產品出口也減少了6.5%。

在高端技術產品方面,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有所提升,但還不穩定。2012年至2016年,我國高端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從6725億美元增加到6806億美元,增長了1.2%。同期,美、德、日、韓四國的高端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從7672億美元下降到7502億美元,減少了2.2%,這說明,我國高端技術產品的競爭力有一定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與2015年相比,我國高端技術產品出口額大幅下降了7.7%,而其他四國僅下降0.9%。這表明,我國高端技術產品的競爭力還不穩固,受知識產權、關鍵零部件等外部制約較大。

總體來看,2012年以來,我國在低端技術產品方面國際競爭力略有下降,但中端技術產品方面競爭力提升明顯,高端技術產品方面也有所提升。應該說,我國產業升級取得了穩定的進展。

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正面臨重大變局

進入21世紀,全球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信息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以及云計算等正在走向成熟,全球制造業進入了新一輪產業革命。新一輪產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制造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對全球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分工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有重要影響。

一是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降低,傳統的產業轉移模式可能被顛覆。二戰以后,全球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是發達國家將低端制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原因就在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低端產業比較優勢喪失。但新一輪產業通過智能制造技術——特別是低成本智能化機器人替代人工,大幅度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這一變化使中國有可能繼續保留相當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使發達國家具有了吸引中低端技術產業回流的可能性。

二是產業配套和規模經濟的重要性降低,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新一輪產業革命提高了生產線柔性程度,產品分工和配套能力的重要性下降,這使得小規模國家也有可能發展起以前難以發展的大工業。此外,各種新技術出現的速度比以前極大提高。傳統的以穩定工作、工匠精神塑造高質量優勢的國家,比如日本和德國,產業競爭力可能逐漸削弱,制造業向那些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如中國和美國集聚。

三是廠商個性化定制化更加普及,生產企業將更加貼近消費地。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程度上升,以及3D打印、工業互聯網等柔性制造技術進一步發展,制造業很可能逐步轉向就地生產的模式,也就是向企業和市場目的地擴散,這使得各國消費規模的重要性進一步上升。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大國或經濟區會受益,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也可能會受益(但會受到其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制約),生產的分散化會進一步促進區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綜合以上三點影響,短期來看,一方面,全球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速度會減慢,中國制造能夠保持更長時間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全球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歸的現象會越來越多,呈現出發達國家產業“向下延伸”的特點。長期來看,全球制造業分工將越來越靠近消費地,各國消費規模將成為決定制造業規模的重要因素。

從三方面入手,促進我國制造業持續升級

當前,應牢牢把握全球制造業變革的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制造業持續升級,努力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強化服務減輕負擔,是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傳統低成本優勢削弱,特別是面臨以美國為首的減稅競爭,我國必須進一步大幅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迎接競爭。此外,要強化政府為企業服務,特別是提供有利于企業創新驅動的系列制度環境。

二是大力完善市場環境,強化培育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是發揮需求引領動力,拉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在“企業”、“市場”到“最終消費者”這三個環節中,我國“企業”有著很強的活力和競爭力,“消費者”有著升級的迫切需求,而“市場”則是當前的最突出短板。當前,迫切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對商品質量抽查的投入,廣泛采用互聯網等新手段全面高效公開商品質量信息,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在市場監管環節落實從“企業優先”轉向“消費者優先”的理念,全面創造消費者“放心買”的市場環境,發揮我國巨大市場規模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

三是進一步加大對內對外開放步伐,是實體經濟升級的壓力和激勵。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國制造業不怕競爭,競爭有利于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因此,我國要堅持開放步伐,特別是服務業的開放。只有進一步的開放,才能適應服務型制造的升級趨勢,更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 許召元)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制造業 產業 全球 技術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精品中字在线 | 午夜福利性爱片在线播放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