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共享護士”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省去了路上和就診排隊的時間,花了不到200元,特別值得。”日前,家住福州城郊的老李,通過一款APP,約了兩名護士上門為其護理。原來,老李患有直腸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醫院更換造口袋,費時費力排隊,還要麻煩家人跟著遭罪。而這次,通過這款APP預約了兩名護士上門為老李在家完成了造口護理,購買一次服務,老李向兩名護士共支付了199元的酬勞,其中服務費100元,上門交通費99元。(5月13日《工人日報》)
“共享護士”之所以能夠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歡迎,顯然是有原因的。根據國務院今年初公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占總人口的17.8%,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目前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其中有很多都是需要專業護理的患病老人,而保姆和護工并不具備專業護理知識,醫護到家可以促進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時間的融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共享護士”也是醫患雙方的一種雙贏?;颊呤∪チ巳メt院排隊的時間,節省了時間和交通成本,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尤其是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患者尤其合適;而一些專業護理人員,也通過出租自己的技能獲得了額外的收入,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水平。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共享護士”行業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其一,服務過程中一旦出現意外,特別是術后病人,稍有不慎,可能導致無法預料的后果。而且服務過程因涉及隱私還不能全程記錄服務過程,出現糾紛將面臨無法舉證的局面。其二,絕大多數護士從業者都是女性,上門服務,其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其三,目前多數醫療機構的護士都處于缺員狀態,加班加點是常態,“共享護士”如何保障自己本職工作和兼職之間的平衡?
因此,對于“共享護士”這一新的市場業態,有關行業協會、政府部門,應該盡快給予關注,并且制定和出臺護士上門的行業服務標準、風險規避制度等等,以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和責任,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保障這一行業的健康發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共享護士 服務 漫長 護士 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