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編故事的營銷不會有回頭客
滿臉皺紋、一副愁容的老農照片,大批水果蔬菜將爛在地里的描述,“求求支持,幫幫我們”的宣傳詞……這很可能喚起大家的惻隱之心,于是紛紛解囊以解人燃眉之急。但細心網友發現,從橙子、檸檬,到辣椒、茶葉,甚至是鎮尺、燈具,很多“滯銷產品”的宣傳頁面,竟然用了同一個大爺的照片。有人戲稱:產品全滯銷,大爺不夠用。
山西臨猗的滯銷蘋果,為何發貨地是廣東深圳?近日,山西臨猗縣政府發布聲明稱,多個電商平臺發布的“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內容有諸多夸大失實之處,將給當地果農的整理利益造成影響。個別商家投機取巧、增加收益,不僅損害了行業、品牌形象,也侵犯了圖中老人的肖像權和消費者的知情權,甚至涉嫌欺詐。
不說產品美,反說產品丑,是其營銷策略之一。當商家不吝筆墨描摹產品品質,甚至以溢美之詞“浮夸”宣傳時,有人卻反其道而行,帶疤痕、麻點的蘋果,原本或是篩選后的殘次品,卻成了掛在樹上、無人問津的證明,甚至讓人產生了綠色無公害的聯想。歸根結底,不過是挖空心思把騙局做得更真實。
有人說:這是一個情感經濟的時代,走心才是王道,以情才能動人。姑且不提滿是童年記憶的黑芝麻糊、等餐時提供零食和游戲的火鍋店等商業案例,即便是88歲老人賣餛飩十年沒漲價、“鞋墊婆婆”橋頭手工縫鞋墊等新聞,雖不是主動打廣告,但一經宣傳總能引來好心人光顧。究其原因,那些貨真價實的誠意、將要失傳的工藝、引人懷舊的物件,甚至是略顯悲情的人生故事,最能打動人心。搞“悲情營銷”的人,看準人們的軟肋,在策略上不可謂不高明,但他們的聰明用錯了地方。
散戶通過網店、網帖宣傳滯銷產品,本是情急之下的補救之策;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的滯銷產品,以善心扶危濟困,一舉兩得。但如果故意營造弱勢的假象,把賣慘當作幌子,以“貧困鄉村”“愛心義賣”“為民代銷”“轉發就是義舉”等字樣綁架愛心,那就逾越了經營的道德底線。此類現象屢屢出現,更會透支人們的同情心,“悲情營銷”的邊際效應也將逐漸遞減。消費者一旦見怪不怪,或者看穿騙局,買賣之間的信任將岌岌可危,而那些真正尋求幫助的聲音或將無人理睬。
當然,滯銷現象在特定地域特定時間確實存在。除了氣候、交通等原因,這與市場調節的滯后也不無關系,看見價格高、銷量好的產品就蜂擁而至,罔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生產,“賣不動”甚至“賣不出”也屬難免。但破除滯銷的難題,愛心并非“靈丹妙藥”,僅僅是治標不治本。說到底,政府應合理引導生產品類及規模,莫讓“千樹萬樹,俱是梨花”;要做好特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避免“養在深閨人未識”;即便發生滯銷,服務不能滯后,莫讓生產者“喊破嗓子無人聽”。同時,電商平臺也應通過圖片識別、身份認證等方式加強排查,讓虛假營銷無處藏身,把平臺提供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滯銷大爺”事件令人感嘆:賣個水果還得編故事!其實,講好故事,顧客自然會記住你的創意;傳播故事,更多人會青睞你的產品;但編造故事,上當的人絕不會信你“第三次”。
這正是:“滯銷大爺”一臉懵,悲情也能成套路。打動人心全靠假,聰明終被聰明誤。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故事 營銷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