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房變錢”到“紙變錢”——上海打造科技金融服務鏈
新華社上海5月9日電題:從“房變錢”到“紙變錢”——上海打造科技金融服務鏈
新華社記者姚玉潔、桑彤
位于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的上海鹍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鹍遠基因”)近期宣布完成6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家創立于2015年的高科技生物醫療公司致力于腫瘤早期篩查和診斷方法的開發,在單細胞測序、DNA甲基化測序以及生物信息學方面擁有多項自主專利。
“在鹍遠還是小苗苗的時候,是上海華瑞銀行給我們澆了第一瓢水!”鹍遠基因創始人CEO張江立說,“跟風險投資相比,華瑞銀行的科技金融服務不會在初期攤薄創始人股權,融資成本更低,更能保護創新積極性。”
基因測序及癌癥篩查技術門檻高,其研發和臨床驗證、相關產品申報審批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初創期一沒資產、二沒營收的鹍遠很難獲得傳統信貸支持。上海華瑞銀行認為鹍遠基因的癌癥篩查和診斷技術具有重大創新意義,決定為鹍遠基因提供6000萬元人民幣的“無抵押、免擔保”綜合授信方案。
“華瑞銀行的篩選做得比投行還細,而且每一筆資金都要做到嚴格風控、可追溯。在銀行融資支持下,鹍遠快速發展,今年下半年有望在肺癌小結節早診、腸癌早篩等領域取得臨床突破。”張江立說。
上海建設有影響力的全球科創中心,“硬科技”越來越受青睞。鹍遠基因正是上海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打造全生態科技金融產業鏈的一個縮影。
“過去‘貸房、貸基建、貸政府’信貸模式,加上‘投資型、交易型、套利型’的經營模式,產生炒熱錢、賺快錢的激勵導向和示范效應,社會資金的總體配置沒有偏重創新領域。”上海銀監局局長韓沂說,“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銀行信貸要加快從‘房變錢’轉為‘紙變錢’,也就是從高度依賴固定資產抵押為代表的傳統信貸模式,轉變為提高知識產權融資能力,把落在“紙”上的技術創新變成經濟收益,促進知識與資本的融合。”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上海轄內科技金融貸款余額達到2194.70億元,較年初增長5.96%,較去年同期增長15.07%;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客戶數占比為86%。上海科技金融專業化機制初步建立,目前轄內已設立7家科技支行、91家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從業人員1538人。
深化科技金融服務,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向科創企業建立“六專機制”;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流程,開展履約保證保險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持續推進銀稅互動,為企業提供覆蓋信貸業務全流程,貫穿貸前、貸中、貸后全環節的銀稅互動產品……
根據上海市金融辦、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上海銀監局近期聯合發布的《關于提升金融信貸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上海將進一步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提升金融信貸服務可獲得性和便捷性,引導各類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科創企業和“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傾斜。
韓沂說,科技創新屬于復雜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上海銀監局鼓勵商業銀行粘合各種資源,支持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和科技創新集聚區的建設;同時與各類機構形成風險貸款、風險投資、政府擔保基金、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商業保險、多層資本市場工具的廣泛聯接,打造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鏈。
編輯:秦云
關鍵詞:房變錢 紙變錢 上海 科技金融服務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