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禮到人別到”是一種失范的人情契約
一女子與閨蜜及閨蜜前男友是同學。閨蜜前男友結婚時,兩次發出邀請,還暗示怕新娘尷尬,要其“禮到人別到”,女子念在大家都是同學,托人帶去禮金。誰知近日該女子結婚,微信通知對方時,才發現對方早已把自己拉黑。(5月8日《北京青年報》)
男同學結婚,以女同學是前女友閨蜜為由,要求女同學“禮到人別到”。豈料,女同學托人帶去禮金后,男同學便將其拉黑了,令人難以置信。但在筆者看來,“禮到人別到”的背后,折射出了人情關系的變異。時下,有親朋好友結婚,禮金就是一個繞不開的門檻。到底隨多少禮,既能維系親朋間的感情,又在自己經濟條件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令人愁腸滿結。盡管請客送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習俗,早已被國家明令禁止,盡管人們都被沉重的“禮單”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人情消費卻日益加重,擺闊攀比之風更是愈演愈烈。
然而,一邊是隨禮者叫苦不迭,一邊卻是收禮者“應收盡收”。比如,為了保證“人不到禮要到”,有的結婚者,居然給不能到場的同學發去電子請柬及收禮的銀行賬號,令人哭笑不得。至于要求“禮到人別到”,更是畸形人情關系的真實寫照。殊不知,要求“禮到人別到”,不僅讓婚俗和禮儀變了味道,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一種失范的“人情契約”。目前,雖然“禮到人別到”僅是個案,但這正好反襯出了人們深陷于人情消費中不能自拔。
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主義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催生“禮到人別到”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費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個重要動因。我們中的許多人之所以淪為人情消費的“禮奴”,恰恰是因為那些本應純凈、淳樸、雅趣的民俗和禮儀,被庸俗而功利的現實俘獲和“奴化”了。以前有句話叫“禮輕情義重”,現在卻變成了“禮多人不怪,禮重不壓身”,風氣一日不改,“禮奴”一日不得解脫。
因此,與其要求“禮到人別到”,不如轉變人情消費觀念。雖然辦婚宴、送賀禮自古有之,但是講究的是個“情”字,主要是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內容。這樣的送禮,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重質而不重量,回歸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來。別讓禮尚往來變了味道,讓沉重的“人情債”,擠壓出更多“禮奴”。只有保持文明節儉的優良傳統,婚俗和禮儀才能得到有效傳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遠離物質化和功利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人情 失范 契約 結婚 消費